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依靠程度,是衡量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如何提升我国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但核心是司法公司。侦查是理事诉讼的重要阶段,最起诉和审判的基础,侦查人员出席作证,对保证公司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傩力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辛  柳新 《决策探索》2013,(7):71-72
所谓司法公信力,是指民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司法行为的信任程度。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人民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是其生命之源、立院之本。由于客观环境、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司法公信力遭遇空前挑战,不仅损害了人民法院公平正义的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履行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公正的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社会公正视域下,努力推进司法活动利民化,强化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性;全面推进司法活动民主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程序的理解性;科学推进司法制度规范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结果的信任性;积极推进司法案件公正化,强化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依赖性;加快实施司法主体职业化,强化公众对司法主体的监督性;合力建构司法文化立体化,强化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性,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谱写中国梦的法治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法院、法官与司法改革”的演讲中纵论司法文明。肖扬说,司法活动方式与表现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公信力。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新型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之治理,除了法治别无他途。一个社会中的司法机关是否具有公信力,对于构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了司法权威与公信,"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和惩治腐败的法律体系就会产生威力,官员用权就不能不有所顾忌;权贵经济就会无所遁形,市场欺诈者会落得人财两空,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就会改变;当权威而有公信力的司法控制了政治权力和金钱权力的滥用,诚实、守信、守法的公民社会就可以期待。司法机关对于其公信力缺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于:司法人员和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屡有所闻,司法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低下而办错案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这些问题既不是司法机关独有的,也不是不可  相似文献   

6.
建议建立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法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案件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正>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国家法律正确事实的重要责任,检察公信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司法公信力,对其也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即一个是从检察机关司法权的角度出发,另一个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从司法权角度出发,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通过职权活动行使检察权、监督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一种公共信用、一种  相似文献   

8.
郑良 《决策探索》2014,(9):25-26
今年全国两会传出消息,行政诉讼法大修成为2014年度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重点,“民告官”阻碍将会逐步得到破除。最近,记者在福建多地法院调研了解到,行政干预司法现象在行政诉讼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司法公信力。为缓解行政诉讼困局,福建各级法院通过探索行政协调、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等机制,使4成以上行政争议通过协调实现“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9.
趋势     
《领导文萃》2014,(1):133-134
正法院微博直播将出规范最高法公布的《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将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和普遍关心的纠纷,主动、及时、全面、客观地公开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和疑惑。最高法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正着手起草、规范微博直播庭审的规范性意见,核心的内容是要考虑案件本身的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河南省“时建锋诈骗368万元高速公路通行费被判处无期徒刑”案的发生与发展,我国司法过程中存在的“轻程序”引起的弊端也暴漏无疑,正确理解程序正义的内涵,认识其在实现实体正义,树立司法公信力,保障司法独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通过加强程序正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彻司法自治,提高司法主体的素质以及有效的法律保障来实现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判决文书价值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现行的司法改革中,围绕判决理由,学界与实务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种种探索,希望通过对其改革进一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似乎都未能使其达到一个理想的模式,本文将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就判决理由的转型和在转型后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量刑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的一种审判活动,我国各地法院量刑存在较大差异,“同案不同判”。量刑不均衡、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司法公信力;本文就针对改革,从过去量刑存在的原因、现状,建议、改革的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检务公开制度作为司法民主化、法治公开化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在实践中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但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如何发展并创新,以不断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法官语言作为法律语言的一种,天然地具有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特征,这种特征既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又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这种模糊性的语言如果不能为当事人正常理解的话,极易导致简单案件复杂化,而且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怀疑。本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在审判实践中要充分考量模糊性语言的双面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聂树斌案虽然暂告一段落,但它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尤其对司法公信力的冲击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因此,深度挖掘致使聂案最终铸成错案以及纠错之难的司法制度与体制因素,对正在进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反向借鉴价值。本文对公检法三机关在"聂案"侦查、审查起诉与审判各环节的过程予以梳理分析,对"以侦查为中心"致使司法制度与司法权力配置异化从而导致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就如何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有效防范与及时纠错的制度与机制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司法公平、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基层法院都在积极打造"智慧法院",档案工作作为法院升级转型的其中一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实际,从档案管理制度的落实、档案员的配备和业务水平、档案利用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基层法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促进基层法院档案工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应该是一个负责任、服务型、依法行政、透明的政府,同时政府公信力还承担相应的功能。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无疑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刑事案件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并时常被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推向风口浪尖。相较于其他案件,刑事案件作为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在被舆论广泛关注的同时,往往更多地成为了各种社会群体和各个利益阶层表达利益诉求和意愿的对象。透过舆情,感受到的是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和担心。  相似文献   

19.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监督制度,是为保证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从社会各界选出具有一定公信力和代表性的公民,对检察机关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以保证检察权在“阳光”下行使。沿着这一制度的法治进路,通过解读其蕴含的丰富法治内涵,能够看到它在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公民意识以及公正廉洁执法等方面的重要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论社评     
正2014年3月20日《用法治方式化解信访难题》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归根结底,包括破产机制在内,监管层应该在竞争环境上保障大小银行的公平性,在防风险守法律底线基石上,保证银行在各自特色领域司法的公信力来自其终局性。因此,《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规定了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处理好"终而不结、无限申诉"难题。这是出于节约司法资源、行政资源和当事人讼累的考虑,并非"甩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