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故而逐渐养成了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草原文化和隽永的生命意趣。为此,高山大河最终造就了甘孜州的物华天宝、水草丰美、谷地纵横、歌舞升平的神奇高原景观,并依托风情歌舞、藏族服饰、民俗帐篷而令游客心仪神往,从而始终彰显着文化生态旅游圣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日,"高原天路"—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为青藏地区[1]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为青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开启了一扇"世界之窗"。神秘、神奇、神圣的雪域高原吸引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但由于青藏文化固有的脆弱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思想感情的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巍巍高原、茫茫群山,是云南基本的地形特征.百余万年来(从古代元谋人算起),云南人生在高原、耕耘呵护高原;长在大山、敬畏保护大山,赋予了高原和大山人文情怀,创造了悠久瑰丽的民族文化.高原和大山,也向云南人奉献了琼浆宝藏和无限风光,并对云南人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就构成了云南精神的两大内核.  相似文献   

4.
藏族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珍惜、爱护生态环境的风俗,创造出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藏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藏民族传统环境思想及生态文化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积极挖掘和继承这一优秀思想及文化,使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本民族及地域特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如今,高原天堑已变通途。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宏愿,普通人心中潜藏已久的西藏情结也被激活:西藏——谁没有幻想过?  相似文献   

6.
藏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态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价值维度。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对于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建设生态西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系西藏的发展和建设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他曾说: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包含着他的心血。“十大政策”就明确地指出,西藏解放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1950年7月,邓小平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工作会议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强调,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事业,民族地区也应该改革。他说,“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条件不成…  相似文献   

8.
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多年来,这里的企业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也为西藏企业界带去了变革的力量.而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无疑是这场变革的主角之一."天路"不仅揭开了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也加快了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氛围的脚步.  相似文献   

9.
梁长海 《经营管理者》2013,(26):298-298
本文结合西藏实际,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丰富内涵"、"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对在民族地区如何坚持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西藏警察为研究对象,假设了民族、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年龄、警种、工作地点、工作地区8个自变量,以SCL-90为测试工具,所得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区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模水平,并分析了可能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繁荣西藏的文化事业。十年"文革"期间,西藏同全国一样,各方面也受到冲击和破坏。"文革"结束后,中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量多、人数众、比重大,在整个西藏教育中占绝大部分比重,是中国农村教育比重最重的省区之一。因此,西藏义务教育的这种特征决定了西藏义务教育发展的任务在农牧区,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直接供给方,是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供给责任主体,基于此,系统地剖析西藏农牧区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服务中的供给责任缺位,让县级政府切实履行起义务教育中义不容辞的供给责任,是克服我国西藏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严重落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西藏藏式家具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以拉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劳的藏族人民创造了外形美观,做工精细,别具一格的民族家具。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西藏旅游业率先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而藏式家具产业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却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从藏式家具特点、制作工艺、制造业及销售业现状等方面分析西藏藏式家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藏民族学生为观察对象,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探讨单体教学法在体育舞蹈课教学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体育舞蹈课中运用单体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以及较好的解决体育舞蹈师资紧缺的问题。为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郭萌 《办公室业务》2021,(3):101-102
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卓有成效,牢牢地将西藏地方的统治权掌控在手中,维护了西藏的稳定。了解清朝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习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了解当时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现代西藏档案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社会各界人士认识西藏、走进西藏提供了平台。因而,对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制度的梳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经营管理者》2013,(7X):286-286
本文分析西藏藏药企业发展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市场营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西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西藏藏药推广的营销策略。通过对西藏藏药进行品牌宣传、更新包装、网络销售把西藏藏药销售到更大的市场,销售到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手中,同时将西藏文化宣传给更多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中,文化不仅是组成经济的重要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凸显。而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更是独具一色,根据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搜集1999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文化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社会群体。西藏自元朝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历代中央王朝所保留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西藏语中央王朝的交往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汉藏之间的相互认同在不断的深化加深。民国时期,西藏和内地的动荡的政局也没有阻断汉藏之间的民族认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政局不稳,内地也处于民族存亡之际,在整个中华民族生死攸关之际,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边陲局势,汉藏之间的相互认同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向阳  李海  孙川 《管理世界》2015,(2):101-119,187,188
中国文化到底是"大一统"抑或"多元化",历来争论不休。本研究试图探讨我国各个地区在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异同,以及与造成这种异同的外部因素(如地理条件、历史过程、人口因素、宗教、语言、经济、政治和法律体系等)之间的关系。基于多学科的文献综述,我们提出了一个类似马赛克拼图式的中国区域文化地图模型。其中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在每个模块内部相对同质,而在模块之间则相对异质,但是,这些模块之间以一种耦合的方式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大一统"的整体。根据影响文化的外部因素,中国的区域文化可以分为11种类型,分别是(1)黄土高原文化、(2)华北平原文化、(3)长江上游山地文化、(4)长江中游平原文化、(5)长江下游平原文化、(6)东南沿海海洋文化、(7)东北森林与农耕文化、(8)北方草原文化、(9)绿洲与沙漠文化、(10)雪域高原文化和(11)大都市文化。而根据与工作和管理有关的文化标准来划分(例如,GLOBE文化习俗),这11种文化类型又可以聚合为7种类型,它们分别是(1)黄河中下游文化圈、(2)长江中下游文化圈、(3)西南山地文化圈、(4)东南沿海海洋性文化圈、(5)北方农牧接壤文化圈、(6)西藏雪域高原文化圈和(7)国际性大都市文化圈。进一步地,如果根据更加抽象的、更加普适的文化价值观(例如,施瓦兹文化价值观)来分类,又可以进一步聚合成4种类型,分别是(1)黄河—长江文化圈、(2)海洋—都市文化圈、(3)森林—绿洲文化圈和(4)高原—山地文化圈。基于一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样本(N=3690)和一个跨学科的专家调查,我们采用判别分析反复检验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最后,我们简单地讨论了这种区域文化差异对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影响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西藏和平解放后,许多上中层的开明人士认识到,如不改革封建农奴制,西藏民族断无繁荣昌盛的可能。中央人民政府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十七条协议”规定,这种改革中央不加强迫,由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但是,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根本反对改革,试图永远保持农奴制,以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蓄意违背和破坏“十七条协议”,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变本加厉地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