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人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学军 《人口研究》2003,27(2):15-18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都有一个"农"字,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农村是相对城镇的地理概念,农业是相对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概念,农民则是相对市民的身份概念.尽管这三个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通盘考虑.与此同时,"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又不是平列的,不能等量齐观."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对"三农"问题的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2.
1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进入了综合改革与创建新制的新阶段,党中央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村政策重要取向是以农村税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路线、方针、战略等,以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盛茂林,2004;王盛开等,2006)。毋庸置疑,我国农村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三农”惠…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席卷全国的"农民工"大潮中,南疆维吾尔族农民跨省去沿海城市打工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现象。这些来到沿海企业打工的维族青年需要面对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如果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出现问题,就可能对维汉民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的实地调查,对目前的劳务输出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劳务输出对未来南疆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这两种延长转移过程、增加转移成本、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非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人口学家如是说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背 景“三农问题”可能是时下学界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2 0 0 3年 2月底我在撰写本次论坛背景的时候曾上网检索“三农问题” ,结果雅虎网站出现了 2 2 1 1 9个有关“三农问题”的网页。在 2 0 0 3年春的两会上 ,三农问题成了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3月 1 7日的雅虎搜索引擎上出现了 86994个相关网页。纵观学术传统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观察有两个经典的视角 ,即经济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家的观点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是农民的增收减负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价格、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年均8%的增长率不相称。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增收,又如何走出这个困境?近几年推行的税费改革,农民是否从此轻装上阵?一、农民增收减负难的基本现状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1997年开…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庚常 《人口研究》2004,28(1):48-52
最近 ,谭琳教授的《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一文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她在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 ,一批新“空巢”家庭已经出现。此类“空巢”家庭的成员是那些长大成人了的独生子女的父母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到 5 0岁 ,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 2 0~ 30年。她将新“空巢”家庭界定为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谭琳教授的这施展新论引起笔者更加关注的是在我国农村 ,新“空巢”…  相似文献   

8.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了解农民、服务农民,解决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本刊特约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刘传江教授撰写系列文章,全面解读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本期起连续刊发,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敬莉 《西北人口》2006,(2):45-48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使三农问题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三农”问题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制度的因素,而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关注农村人口的问题,需要体制创新、需要结构调整、需要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0.
贾洪文  崔勇敢 《西北人口》2010,31(2):106-1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三农”问题提高到更高的层面上,在政策上极大支持了我国的“三农”工作,农村医疗作为“三农”问题中农民的切身利益,一直是我国关注的对象。本文从农村医疗制度这项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入手,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地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尽管这三个问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同时,“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方面又不能等量齐观。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口安全既应该包括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也应该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等的和谐,使他们处于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出现了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流动人口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大量的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养老、儿童教育等多个方面,关注流动人口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传江 《人口研究》2005,29(4):48-51
检索近年来研究中国农民发展问题的有关著作、期刊和网络文献,我们不能发现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概念--农民市民化.我以为这至多只是一个针对性不强的抽象命题,在当今之中国,亟需关注的是"农民工市民化",而不是泛泛而淡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说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模式选择与我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解析,指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实施城市化战略。农村城市化不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计划生育内涵和外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对中国的计划生育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遭遇社会排斥而被边缘化,面临政治权力缺失、社会保障缺乏、子女教育困难等系列问题,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从"代耕农"对流入地适应、土地征收、户籍、子女教育、婚姻等问题的社会心态入手,反映珠三角"代耕农"心态和行为。呼吁政府介入,社会关注,改变"代耕农"群体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水平,积极引导"代耕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宏 《人口研究》2003,27(2):14-15
"三农"问题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而城市化又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兴起的.在18世纪欧洲工业化开始以前,虽然有城市也有农村,但没有城市化,因而,"三农"不成其为问题,甚至,农村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丝毫不比城市生活逊色.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研究>编辑部,1999).老年型社会的到来,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我们社会生活的伦理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老年人的伦理观念的问题(徐奕春,1999).当人生发展到老年期的时候,人的体力减退了,健康下降了、经济能力和社会关系都逐渐减弱,于是,很多人都得出"老年无用"的结论.老龄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口的价值如何实现?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伦理的角度为研究老龄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流动人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流动人口 :我们了解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城乡出现了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人口现象 ,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 70年代末 ,这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尚比较有限 ,因为当时的人口流动还受到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1984年 10月 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 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广大农民参与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 ,从而中国人口流动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 ,人口流动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流动人口问题如此引人注目 ,但我们对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优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计和持久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