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个人主义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传统价值观,乃西方文化之核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支配着西方精神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了解西方文化诸方面的一把钥匙,是西方文化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渊源、演变和价值取向作如下浅析。一、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涵义不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的意思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①从这个解释看,个人主义被定性为“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5.
贾未舟 《兰州学刊》2008,(9):153-157
文化误读产生于文化集体无意识偏见或有意识比附归化,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表征被西方翻译成“Dragon”,是无意识偏见的结果。“God”汉译为“上帝”或“天主”,是有意识“归化”的结果。误译加深了中西文化隔膜,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四进四出始终未能扎根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误读对中国西方观以及西方中国观的嬗变有重大影响。涉及核心概念时,最好直译或音译。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顽固的思潮。孙中山先生曾经形容:“自称‘堂堂大国’,声名‘文物之邦’,其他各国都是‘蛮夷’。以为自己居世界之中,所以将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国’。”(《孙中山选集》第649-650页)当地理中心论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破后,便有文化中心论继起。“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更然出于万国之上。”(邵作舟《邵氏微言·译书》)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有“精神的重心”(陈立夫忡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所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仅《东西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8.
论文主要从文化学角度探讨文学典型在东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即被尊崇、被迷信、被“提升”为一种“宗教教义”的文学的也是文化的现象。论文分三个方面论述:一、典型崇拜的发源地:19世纪欧洲;二、典型崇拜的泛化与东渐:东欧与苏联;三、典型崇拜的“东方现象”:20世纪中国的狂热与迷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意义——或者说是否有意义——正在成为一个愈来愈醒目的焦点。许多人迫切地渴望启动这一笔理论遗产,从这里发现重大的理论资源。他们已经同时意识到这样的危险:如果无法重新赋予生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具文化的木乃伊。另一方面,“现代性’制造的历史转折设置了巨大的文化隔阂,解开这一笔理论遗产之上的密码困难重重。人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现今,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复杂心情集中体现为两个症状:“失语”的焦虑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呼吁。①这似乎是相互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彼得.伯克(PeterBurke)所尝试着从事的把西方历史思考纳入世界背景之下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这是一项概念化的工作,他进行历史思考的历史背景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的背景。在伯克看来,西方历史思考的独特性大致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相同,而历史研究的“专业化”是西方史学的标志,这事实上意味着决定了资本主义历史思考模式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文化相对主义与东方美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的发见具有文化相对的内涵和意义。这种“相对”意味着,如缺失了比较一方,东西方在自体封闭界域内都不可能自为发现近代意义上所谓“东方”。相反,只有在东西方文化由拒斥到接触后,“东方”方可获得比较文化视界内的定性。追本溯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地球主要文明形态几乎同时独立建基。依斯宾格勒对文化系统的粗线划分,奠基于此时的平行文化系统有: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巴比伦文化。可见,西方文化的古希腊单元根基与东方文化的多元丛生从创建伊始便殊途了。…  相似文献   

12.
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经学中心主义”的揭示①德里达以独特的解构工作,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作出了毁灭性的颠覆,从而把近代以降的批判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思潮推向了顶峰。②正如杰弗逊所评价的,经德里达的消解之后,任何想绕过德里达而重建形而上学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③尽管德里达坚持认为,他所揭示和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思维的特产。④并声称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了“一种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外发展着的强大文化运动的证明”。⑤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仍不禁要发问:逻各斯中心主义真的仅仅是西方文化的特产?中国文化真的是“在逻各斯中心主…  相似文献   

13.
孔孟儒学与现代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以西方管理理念为基础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架构自己的文化体系。本文认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孔孟儒学合理的思想成分基础之上并用现代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予以提升,其中的契合点即孔孟儒学“仁”和“礼”这两个思想体系。其中“仁”对应的是理念体系方面,“礼”对应的是制度体系方面。孔孟儒学对现代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有较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要追溯西方人文学科对神话与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的历史,以及清理比较研究方法在中国流行的情况,都离不开西方的人类学派。什么叫人类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说道: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从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人类学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欧美学者对现代西方技术文化之外的社会的研究,这种社会被视为“野蛮的”、“原始的”、“部落的”、“传说的”、“有文字前的”社会.但是,目前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现代社会内部,试图概…  相似文献   

15.
王佳鹏 《江海学刊》2023,(6):124-134+256
本尼迪克特对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分虽影响广泛却颇受争议。通过思想史的追溯和发掘可以发现,这对概念在现代西方思想中既有变化也有延续。尤其是从德国精神分析到美国心理人类学,关注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罪感转向耻感,从西方儿童的耻感转向非西方社会的耻感文化,从强调耻感向罪感的纵向发展转变为对二者进行横向的跨文化比较。不过,耻感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流变中却得到了延续,它始终被视为缺乏自主性和道德性的社会性压力和恐惧。这种耻感意涵在很大程度上是欧美学者从罪感文化出发的文化无意识,相比之下,耻感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深具道德性和自律性的美德。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视野下比较耻感心态,从中国耻德文化的自觉出发,“化成”一种既“羞己之恶”又“美人之美”的“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6.
韦伯的跨文化研究对汉学研究有重要启迪,但他把儒学当作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宗教来认识,无视从功能比附意义上而言的世俗信仰与从“终极关切”意义上来说的救赎宗教之间的重要差别,是他误读中国宗教和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他对“天人合一”以及祖先崇拜的认识上。这些都表明韦伯是以西方文化的概念、范畴和标准来解读中国文化现象。事实上,任何普遍化的价值都是内容丰富的、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的产物,而这种普遍化价值被多民族的实践所肯定并被常规化后就表现为传统,因而,现代性和全球性所体现的普遍化价值也应有传统性和地域性的构成要素,并应建立在多元文明共享的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著作中,“东方文学史”常用于书名,却很少有西方文学史著作在书名用到“西方”,多用“欧美”一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首先,“欧美文学”的提法是约定俗成的.其次,由于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带有明显的负面政治含义,因而被文学史研究者刻意回避.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从被回避到逐步被接受.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所谓“世界文学”是以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一体系中,第三世界文学被西方的“他者”进行“编码”后,便常常被加以扭曲或变形地理解。这种被“编码”的境遇使得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都有脱离过去传统、失去民族特性的可能,从而也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的文学家们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通过对“他者编码”的具体分析而采取一种开放的、适合本民族文学健康发展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学术与文化界盛行的主导潮流无疑是本土文化热,回归传统文化和对八十年代文化精神的清算是这一热潮的两大特征。这与八十年代的继承“五·四”传统,批判传统文化,高扬西方理性精神恰成鲜明的对照。在这一情势下,重新审视在八十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中萧里父先生提出的“哲学启蒙说”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哲学思想作一整体通观。一、从“宗教异化”到“伦理异化”:对中世纪封建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哲学总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创下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由于秦始皇伐…  相似文献   

20.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