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88年4月<上海文论>特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与王晓明展开了对重写文学史的多重思考.但就在当时,汪曾祺却呈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重写文学史"现在还不行".他基于如下这样的思考:历史事实成为了铁案,作家作品的单向度思考,以及写作中存在的偏差.[1]而当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汪曾祺的担心显然已不是当前重写文学史的主题了.当前文学史写作的难题,重写文学史的困境,不是能不能重写的问题,而是如何重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 “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这一提法始于一九八八年的《上海文论》杂志。就提出者的所指来看,“重写”多指的是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三十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而且,以否定赵树理、丁玲、柳青以及茅盾的一些重要作品为“重写”的具体参证,明显地表现出以作“翻案”文章代替“重写”的倾向。故就这一提法的初衷而论,视野是狭窄的,情绪也是偏颇的。但是,倘把我们的视野放得开阔一些,着眼于我国在开放改革十年来哲学、史学、文化学等等领域学科建设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实绩,特别是文学研究领域“方法热”、“观念热”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这些总的人文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便会感到对文学史进行必  相似文献   

4.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世纪 80年代末 ,有人提出“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主张 ,“重写”遂成为中国学界的热点话题。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写的《中国文学史》 ,从中仍可以看到“重写”中存在的理论盲点 :即主要从政治历史及文学本体的角度思考“重写” ,并没有看到今天文学史最大的问题所在。重写的文学史依然是某种“话语霸权”影响下的产物 ,是“残缺”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应补上“现当代文言文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个残缺 ,这不仅是文学史写作的需要 ,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多元共盛”的观念 ,“多元”才是催生文学繁荣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丁玲1979年复出前后,正是新旧文学体制更替的历史转型期,在她对《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叙事策略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表现出“新时期”前夜的复杂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内在矛盾、思想困惑与文化尴尬.笔者以195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8章(以下简称“初本”)和1979年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重写的24章(包括重写的8章,简称“改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版本的变迁和叙事学比较,探析复杂的权力关系对文学生产及文学史叙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写文学史”是在陈思和、王晓明等人推动下产生,他们对以往的文学史著作提出了个种不同问题。“重写文学史”主要针对以往重要作家作品定论分析质疑与重评。尤其是针对从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的既定结论的重评。从开设的专栏对赵树理、柳青、茅盾等作家作品的重评就能体会到重评“十七年文学”的“拨乱反正”意味,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史认识以及新的文学史书写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漓江出版社 1999年 12月出版的《中国年度文论选·′ 99卷》从全国各地的报刊精选出 34篇 1999年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 34篇文章的篇目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挑选并最终确定,包括谢冕的《文学的纪念》、王尧的《关于“文革文学”的释义》、舒展的《读钱钟书札记》等。这些文章客观地反映了该年度中国文论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进展,体现了 1999年度文学评论的最重要的成就。本刊 1999年第 3期“ 20世纪中国新诗回眸”专栏文章《论 1949年前后中国新诗的变动》被选入该卷。“ 20世纪中国新诗回眸”专栏是本刊为了站在 20…  相似文献   

8.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 0 0 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新颖的思路和精深的阐发等特点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为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一在为数已不算少的思潮史著作中,《主潮》一书之所以能新人耳目,首先在于著者依据自己对文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诗歌史论》丛书的一种,张晶的新著(辽金元诗歌史论》最近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推出。无疑,这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首创意义。”‘重写文学史”,可以说是近年来文学史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它意味着新时期以来学者们文学史观的革命性变化与文学史理论的进一步自觉与成熟。而且勤奋的耕耘奉献出了一批具有时代风貌的文学通史或断代、分体文学史专著。易言之.“重写文学史’作为文学观念变革的表证已经有了相当丰硕的实绩。如果说.对唐诗、宋词乃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来说是“重写”的问题,而对辽、宋、元诗的发展史,不存…  相似文献   

10.
许子东的著作《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可以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活动的余声,其“中国故事”的叙述视角及对百年中国小说中“官员”“官场”形象的挖掘是一大创见。由音频节目到纸质书籍,从“有声”到“无声”,该书体现了移动阅读时代听众、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趣味。可以说,此书的写作方式及写作意图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移动阅读时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路向,将之与之前的文学史并置比较便于照见当下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困境”,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在当前这个时代重读“中国故事”与“重写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在30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回到《新民主主义论》、突破《新民主主义论》、“重写文学史”讨论、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四个回合.先是在现代文学内部不断增添作为“点”的新作家;然后构成“线”;然后把本来被认为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成分添加到现代文学史中来,形成一种“面”的扩展;最后随着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版图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丰富性、立体感的“体”.  相似文献   

12.
“再解读”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在90年代的延伸,是“重写文学史”的进一步深化,它所着眼的是如何“瓦解”40—70年代的“体制化”叙述,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本述评主要研究对“十七年”“红色经典”进行再解读的学人、著作和论文,尽可能还原“再解读”思潮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学术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主张以来,十几年已经过去了。尽管关于“重写”的理论探讨很受人关注,但是,“重写”如何不再停留在理论研讨和空泛议论层面而进人写作实践领域,仍是当今我们面临的任务。很多人指出,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写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外文学发展实际的外国文学史来。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的学术专著《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的西方文学人文精神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就是重写西方文学史的一次可贵的尝试。从总的印象上说,这部学术专著,是一部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4.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是自“重写文学史”理念提出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史。与同类著述相比,其成就主要有三:一是概括性较强、条理性较好,有利于初学者接受;二是吸收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或做法;三是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同时它也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人的文学”理念泛化;二是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含混;三是台港文学如何“入史”的问题;四是史料与史实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文学史写作本身的艰难、“重写文学史”实践不够等有关外,还与“集体编撰”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丁玲在1970年代末复出,当时正是固有文学体制松动和新文学体制建构的历史转型期,她对《在严寒的日子里》叙事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内现出“新时期”前夜的复杂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文化尴尬。从其195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8章和1979年重写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24章,可见复杂的权力关系对文学生产乃至文学史叙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文智 《东方论坛》2009,(6):127-128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以来,学者们编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数以百计,作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编制出不同的文学史体例,表现出不同的观点。最近出版的由汪应果、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重写试验,在文学史观念、研究视野、叙述策略等方面都体现出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思考》对7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所谓存在着三种主要倾向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其中介绍的用以指导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的所谓“科学—人木”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论并不存在;编写一部“纯”文学标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只是作者们心造的幻影。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逻辑学论坛”专栏,这对于中国逻辑学界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园地。我被邀请作为这个专栏的主持人,深感荣幸,同时亦觉责任重大。我将谨守学术标准,与北大学报编辑部合作尽力把这个专栏办好。按照构想,此专栏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论坛,接受来自国外、大陆、台、港、澳逻辑学家的投稿,同时也会特邀一些国际知名逻辑学家为本专栏撰稿。所有稿件均需通过必要的审稿程序,以确保专栏的学术水准和质量,提升国内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初步确定,专栏每年两至三期,每期发表论文两至三篇。要求论…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编辑部负责同志:您好! 最近我出差上海,无意中购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余先生在“后记”中盛赞贵刊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说“在所有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     
我们在第一期专栏里发表的两篇文章,纯粹是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通过对90年代文学的文学史定位的争辩,唤起学术界朋友对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关注。果然,令人高兴的是当《文汇报》的“学林”版介绍和摘录了专栏内容以后,引起了许多朋友参加讨论的兴趣,本期有丁帆教授的文章,对于近二十年的文学发展状况和90年代文学的定位发表了深入而独到的看法,这是我们要表示深切感谢的。其实,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讨论而言,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学术界重新讨论的兴趣,并不是因为它的新鲜,而恰恰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学者们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