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于构建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综合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家园的恢复和重建,更是受灾群众精神家园的救助和重建。然而心理救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问题,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目前还存在缺乏心理救助工作预案、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序的协调及救助机构和人员庞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了国外灾后心理救助的有效经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灾后心理救助体系的四个建议,即建立政府宏观统筹的有效机制,加强灾后心理救助理论研究,建立一支多层次的专门心理救助团队,建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书写了中国内地灾后救助动员形式的新篇章.建国后我国两次重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助动员形式,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基于当前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事实,"政治动员为主导,辅以社会动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仍是符合现实国情的,且是当今中国社会效率最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3.
曲绍旭 《学术论坛》2012,(6):176-179
福利多元主义以去中心化、决策参与等价值观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这与我国所倡导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灾后救助理念不谋而合。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灾后残疾人社会救助需进一步明确救助主体、救助方式及救助性质等方面,从而通过帮扶项目的定位、救助力量的凝聚、部门关系的拓展来构建完整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恢复重建是突发事件三大环节的最后一环,也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最重要一环.本文从灾后安置、心理干预、环境恢复、疾病防治、社会治安、重建监管、社会动员、调查评估、救助创新九个方面论述了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的精要.  相似文献   

5.
毕向阳  马缨 《中国社会科学》2012,(6):151-169,208,209
基于汶川震后入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水平模型评估与分析灾后过渡期集中安置点和普通社区灾民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为灾民提供了两类社区情境,受灾严重的安置点灾民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劣于普通社区灾民。两类社区情境中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社会机制存在差异。相比普通社区,在安置点,资源损失给灾民带来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更为显著。这体现了灾害境况中集中安置点作为一种特殊社区情境具有更强的"社会力",在政策意义上则凸显了灾后心理救助中社区干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清末,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频繁溃决,灾情惨烈,政府和民间积极应对,多方救助.救助活动既有与其他区域的共通之处,又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执行者的消极应对形成反差,使救助效果大打折扣;注重治本的灾民迁移安置在灾后救助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了灾害救助的质量;以绅士为主的民间力量在灾后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自杀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有其特殊性,具有预防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网络、心理危机自杀干预预警网络、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网络、心理危机补救后干预网络等方面来构建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8.
灾难事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对灾难事件的管理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灾后住房重建为例,美国形成了由政府救援、社会支持和灾民自救三部分组成的住房重建体系,即“多元参与”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灾民自救.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城乡联建模式,政府承担灾后重建的主要责任,即“高效整合”模式.从实践效果看,美国模式存在救助力量单薄、程序繁琐、法律缺陷多等弊端,未能充分保障灾民的权利.中国模式由于政治动员有力、制度回应迅速、执行任务到位,表现出较高的绩效水平.在今后的灾后住房重建中,要深化社区参与的指导思想、构建有效的社区协同组织载体、提供社区协同的制度供给,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完善我国灾后住房重建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质量是考评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社会质量理论的条件性要素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发现救助政策在资源供给、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主要社会质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心理慰藉、特殊性需求满足、社会参与等社会质量亚指标方面又显示出救助政策的准备不足.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现实救灾行动,反思相关社会政策,将为未来的灾害救助积累政策经验.  相似文献   

10.
灾害救助是一个满足灾后需求的过程。巨灾引发了巨量的、多元的、长期的救助需求。对"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的案例研究表明,"浪涌能力"、"社会脆弱性"和灾后恢复的社会过程在资源需求数量、受灾者需求的内部差异性和灾害需求持续时间三个维度上都对灾害救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灾害救助政策需要回应这些要求,通过"全危险"物资储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方式来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弹性,通过开展社会脆弱性评估,并依据社会脆弱性的分布来发展和培育NGO满足差异性需求的能力,通过发展本地社区互助网络来推动灾后恢复社会过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灾疫生命伦理研究就是对灾疫防治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生命权利、尊严、救助、治疗、康复等问题予以系统的伦理检讨,为灾疫防治实践如何遵循生命本性而维护、弘扬生命并创造生命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提供可行的伦理方案。为此,灾疫生命伦理研究应遵循一切生命的存在权利必须平等和完整之伦理准则,并以亲生命性和生命的非计算性为实践原则。灾疫前预防性治理实践,应以引导人人平等善待,人人学会敬畏、学会关爱、学会为重建生境而努力为根本任务;灾疫爆发后救助性治理实践,应以如何更人性、更有效地拯救生命为重心;灾疫后重建性治理实践,应以如何更卓有成效地使所有生命获得生理和心灵的康复为要务。  相似文献   

12.
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掀开了我国心理救助的帷幕。十四年来,我国遭遇了多次大的灾难,直至5.12汶川大地震。我国的危机心理干预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从无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我国危机心理干预及现状、危机后的心理创伤及“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disorder),儿童是“危机心理干预”的主要群体等问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3.
柏家文  朱正业 《江淮论坛》2012,(3):158-161,55
明清时期,徽州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传统徽州社会宗族内外产生了众多贫民。为济贫饥民于倒悬。徽州官府、宗族、绅商各界采取了灾前预筹与灾时救助相结合,形成了参与社会救助的资助者多、受众广、救助措施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了传统徽州社会的稳定和正常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场大的政治运动过去之后,人们往往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历史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在回顾总结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自然要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尤其是深深的哲学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除了封建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外,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是其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均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时代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是整个中华民族遭遇的一场特大灾难。自然总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最深刻的震撼,提出最艰难的命题,——此次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人宝贵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使我们国家和人民承担起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理解自然、审视生命、反省人生的契机。在这样的灾难和困境面前,学者当然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担当。而这里所刊发的几篇文字,有来自人文学者的深切思索,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考察、分析与建议等等,正可以部分地代表知识界的思考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国内的防灾安全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形式仍以灾后逃生为主,对灾害意识的培养关注较少。而日本的防灾安全教育重视对灾害意识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使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灾害有清醒全面的认识,体验模拟灾后生活,提前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保持从容冷静的心态,防止次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青海玉树地震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情系灾区,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智力救助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就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难后的幸存者经常会出现"创伤后综合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在重视"物质救灾"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心理救灾".汶川大地震后.我国政府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地帮助灾区民众度过心灵的难关,为了更有效减轻灾难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冲击,也应该改进某些措施和积极借鉴他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祭祀禳灾是由早期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孕育,到夏、商和西周时形式逐渐多样化,春秋战国时则渐渐趋于衰弱。早期的祭祀禳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与药物相结合有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