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预测深圳大学副教授孙静娟一、市场经济中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预测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经济体制转换模式指明了方向。所谓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强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鼓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新格局提出了一个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统计核算的新课题,要求统计核算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成份观念的惯性导致了对于国有经济成份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不同认识,同时带来了不同的统计核算原则和不同的核算结果.本文分析了比例法、控股法等核算原则的差异,认为以控股法较为合理,并提出了核算的方法和有关衍生指标.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我国宏观统计的方法和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确立了一套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核算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建立能够覆盖全社会统计活动的高度系统化、高度一体化的超级统计核算体系,逐渐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宋晖 《浙江统计》1995,(5):27-27
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三大核算的有机统一体,是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主干。企业核算改革,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变革的大背景下作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对企业核算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论述。一、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任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核算苦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核算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内部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目前以《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执行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相应的统计核算体系,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会计、统计核算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对各种有形资产的核算较为全面,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却相对薄弱。企业财务制度中把全部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其中,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资产是构成许多企业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对搞好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内容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计目标模式探讨曾声文统计改革服务与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探讨统计改革目标模式,牵涉到统计什么,由谁统计,怎样统计...  相似文献   

8.
向书坚  平卫英 《统计研究》2008,25(11):79-84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呼唤相应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文章详细评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绿色GDP核算模式和物质流核算模式,认为物质流核算模式是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并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问题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既要研究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统计的特点,又要掌握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区别。为了及时、准确、系统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以利于掌握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量变临近质变的“度”及其新变化,需要近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体系和分析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中都存在资源配置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无疑也是经济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靠市场自发地去调节资源配置,也是做不到的。国家必须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干预和调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社会总供需平衡与否,既是调控是否有效的指示器,也是调控之目的所在,国民经济核算应致力于为社会总供需平衡提供基本材料,切实发挥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一.社会总供需平衡与否的统计认识社会总供需是平衡还是失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分享经济飞速发展,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难以满足分享经济的核算要求,为了解分享经济发展的特征,文章在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分享经济产出核算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总结了分享经济交易的模式与特征;讨论了分享经济产出核算在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下的不适用性,并进一步确定了分享经济产出核算的基本规则与核算范畴;建立分享经济生产核算指标体系,设计分享经济产出核算和数据获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是构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相对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新的概念。尽管在理论上人们对它还相当陌生,在实践中还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亦找不到准确、权威的诠释,但市场经济已是一个跺不开的擂台,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它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际国内历史经济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经过14年改革开放的艰苦探索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严惠兰 《统计与预测》1995,(2):27-29,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计模式初探韶关市统计局严惠兰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宣告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结束.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崛起。统计工作如何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中求得生存、发展,建立什么样的统计模式才能服务于这一新型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程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模式向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模式转变的历程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此举旨在革除旧核算体系的诸多弊端 ,主要包括 :生产范围太窄 ,核算内容欠完整 ,核算方法过于简单 ,等等。其间 ,首先提出MPS与SNA兼收并蓄的混合模式 ;此后 ,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经互会的解体 ,有关国家的核算体制纷纷向SNA转辙 ,MPS名存实亡 ,我国也开始向SNA模式全面转轨。经过大约 8年的理论酝酿和探讨 ,我国的新核算体系方案数易其稿 ,至 1 991年末形成…  相似文献   

15.
工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下,逐步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业统计报表,工业统计不仅要进行实物量指标的统计,也要进行价值量指标的统计,既要反映生产状况,也要反映经营状况;要建立和健全人、财、物和供、产、销的全面统计,完整地揭示出工业企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以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密切,两种核算资料如果能够相互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可以使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基本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统计管理模式,即侧重于生产量的核算,缺少价值量和资金运转的统计核算,所以就总体而言,企业统计发展进度不快,且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统计领域,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对外开放的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我国的统计制度方法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际可比的、与统计工作自身发展需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调查报表制度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市场经济下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李富海国民经济核算,一般是指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三种形式所组成的统一经济核算体系。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反复强调要把这三种核算统一与结合起来,但是始终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部门、各企业的领导只...  相似文献   

19.
目前微观经济统计核算与计并存由于两种核算的目的不尽相同生成不同的核算信息致使信息共用性差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企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广义的统计核算即包括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也包括微观的企业统计核算.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二者在指标名称、核算口径、核算价格和核算原则等方面都相同。会计核算是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的核算。本文就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简称“会统核算”)一体化问题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