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叶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对于深化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开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  相似文献   

2.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叶老早就提出的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而在师范院校,教还要使学生会教。因此,在中师语文教学中,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全过程不仅要体现师范性,还要突出示范性,要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教”。示范性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所谓示范性,就是指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但在思想品椅上影响学生,还要在教学上(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并通过学生的认真学习,培养思想素质好、知识渊博、有较强的从教能力的未来的合格教师。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学态…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发展的不平衡性,收效的不一致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原因在哪里?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说,“教而不导,导而不入”,“教而不得其法,导而不得其门”,加之,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障碍着教与学的深入进行。于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自学能力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教是为了不  相似文献   

4.
田野 《新天地》2011,(8):84-84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得目的是以培养人才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教育。而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是“学”而不是“教”。  相似文献   

5.
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  相似文献   

6.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7.
“双体”与“互动”是依据《教学论》和《学习论》的一般性原理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从“教”和“学”二个侧面探讨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把教师的“教”置于学生“学”的活动之中 ,学生的“学”又融于教师“教”的过程 ,最终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最佳临界点  相似文献   

8.
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适合教师,忽略学生;适合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方便教师教学,忽略学生发展;强化控制性,弱化主体性;注意过程与方法,忽略质量与效果。教学适合学生就是回到教学的根本,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特征,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成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适合学生的教学要求教学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精神状态和特殊性,而要做到教学适合学生,则需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使教学整体、全面、全程适合学生,实现由学生适合教师向教师适合学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即“教是为了不教”。传统语文课,教师以讲课本为主,学生当听众和记录员,依赖性强,有诸多弊端。1994年4月第一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教材编排遵循以基本训练为主体的阶段性训练程序的原则,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结合,分单元安排。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能力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学评教”是从学生角度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学评教”程序规范、指标设计合理等是决定评教结果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重要因素。香港理工大学“学评教”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评教指标设计具有科学性、评教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评教过程具有规范性和灵活性,这些对我国大陆高校完善“学评教”模式以及改进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 :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使学生在智力、能力、素质等方面逐渐提高 ,具备自学能力 ,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 ,我们许多教师努力探索 ,力求将叶老这一指导思想融入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目前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寻找原因 ,其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可从两个主要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就学生方面而言 ,有以下几点片面的认识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前途 ,他们中不少人抱有崇高的理想 ,美好的愿望 ,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两项专业技术 ,将来走向社会以派上用场 ,可…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正深入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说,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改革重点应放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上。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形式。只注意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只研究教师讲法,诸如教态、语言、板书、教学程序等,不研究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  相似文献   

13.
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涉及师生双边的活动,既有学生的学,又有教师的教。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就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理论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称之为“心理效应”。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探讨“心理效应”中的“兴趣效应”、“逻辑效应”、“情感效应”和“形象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中教师主体缺位的4种表现:学生评教目的的偏离、教师被排除在组织者之外、教师对评价指标无发言权、评教反馈环节缺乏沟通。从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层面剖析了学生评教中忽视教师主体地位的弊端,教师教学评价中教师主体性特征应该受到重视,继而提出了增强高校学生评教中教师主体性的3点建议:还原高校学生评教的服务教学目的,坚持发展性、激励性原则;鼓励教师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并与教师的教学反思相结合;要让教师逐步参与高校管理者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的继承,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探索了在民办高校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哲学课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陈建军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按“教师中心论”构建起来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夸大了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因而也就强调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要把教师教的知识,变...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是教师的职责,“学”是学生的任务。“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教学中忽略了哪一方面都是徒劳无益的。 本人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映,总结学校各阶段“教”与“学”的情况,发现不少教师教学之所以不成功或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现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民办院校学生是教育成本的惟一承担者,更应当在“评教”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学生评教存在影响信度与效度的负面效应,因此不可过分倚重学生评教的结果。要提高现有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强化“评教”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取得实效?从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悟出;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而且要重视学法研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先生责任不在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研究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一、教学生“会读书”。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学生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课文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 “会读”实质上是一种能力转化为读书的方法的技巧,它的前提和基础应是通读和读懂。所谓“通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阅读相关的实例材料和指定的课文段落,了解大意,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朦胧印象。通读以整体推进,它反映的只是实例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所谓“读懂”,是根据通读的感知印象,对重要的观点、原理再进行重点的、理解性的阅读。属于读书的中级阶级。 学生光停留在通读、读懂上还不够,还应该上升到“会读”境地——读书的高级阶段。学生读书的方法越科学、技巧性越强,越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的要领,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几乎涉及到每一个教学领域。他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师资培训等诸方面,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而他的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他自己反复表述阐发的、哲理性很强的一句话来概括:“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