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本文以本体功夫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为引子,进而重点分析张载的本体功夫思想,并简述其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以明了它在本体功夫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阳明对儒学本体功夫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功夫理论与儒家心性学说相联 ,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明朝中期阳明本体功夫论即他的良知和致良知说的诞生 ,是我国古代本体功夫思想成熟的标志。在阳明看来 ,对自然界的态度 ,是一个良知的问题。“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本体境界 ,就在“致良知”的功夫之中 ;离了功夫 ,即无所谓本体。今天 ,当人们呼唤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谐调发展之时 ,就不能不承认阳明本体功夫思想在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体功夫理论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联 ,是儒学心性学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明朝中期阳明本体功夫论即他的良知和致良知说的诞生 ,是我国古代本体功夫思想成熟的标志。在阳明看来 ,对自然界的态度 ,是一个良知的问题。“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本体境界 ,就在“致良知”的功夫之中 ;离了功夫 ,即无所谓本体。今天 ,当人们呼唤人与环境 ,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之时 ,就不能不承认阳明本体功夫思想在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虽然程颢和程颐只是有着不同的宇宙本体论倾向,却导致了他们两者具有很大不同的人学本体论、功夫论和本体功夫思想。为此,比较一下这两者的不同及其原由,对于进一步理解宇宙本体论在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深入探究本体功夫思想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传统中,本体和功夫的关系始终是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里,体现本体和功夫的范畴关系不尽相同,而且范畴也都是随着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的转变而不断地演变。屠承先的《本体功夫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凸现了本体和功夫关系在历史中继承、发展的脉络,清晰展现了本体功夫论的思想渊源、萌芽、形成、成熟、后期发展和分化流变、在近现代的余波及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开拓后来者的研究新领域具有较大意义。1.完整的历史性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存在着许多具有丰富意义的范畴,本体和功夫…  相似文献   

6.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四句教”看王阳明的宗旨与立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四句教”的宗旨是指良知未发则“中”、已发则“和”的至善之境,而其立言则是指通达这种境界的修养功夫。对上根人而言,本体与功夫、境界与修持一时并了;对下根人而言,必须进行“为善去恶”的格物践履方可达到目的。王阳明的功夫论具有很多合理思想,其境界论也不能随便否弃。  相似文献   

8.
湛若水作为白沙高足,继起于岭南,在程朱学与陆学之外另辟蹊径,建立起以"体用浑一"为学术宗旨的新道学体系.他以"体用浑一"论来阐发"万物一体"的思想,提出了以"随处体认天理"论为核心观点的功夫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解决了道学理论与实践、本体与功夫接洽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相应,其主敬功夫也就不是道德本心的直接发动,而是对心的知觉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控制调整,其云"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以敬为主而心自存"、"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然朱熹主敬自有一套理路,其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解决现实人心的障蔽问题,未尝不是儒学功夫论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有它源远流长的理论渊源.其中,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此外,本体功夫思想还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1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显示(1)容忍新颖正向直接预测网络就业意愿;(2)容忍复杂与问题解决负向直接预测网络就业意愿;(3)容忍新颖负向显著预测创业风险感知,容忍复杂正向预测创业风险感知;(4)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对模糊容忍(包括容忍新颖与容忍复杂)与网络就业意愿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5)风险感知对一般风险倾向与网络就业意愿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更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变量。  相似文献   

12.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即“十论三农”(重中之重论、统筹城乡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强农惠农论、两个趋向论、以工促农论、以城带乡论、新农村建设论、现代农业论、新型农民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红楼梦》研究学术争鸣述要(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来是他早已提出的观点 ,这一次是从分析“凡例”的角度再论证。徐复观写了《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 ,以王世禄的笔名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 971年 1 1月第 72期上。徐文说潘重规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有问题 ,批评潘文引用材料断章取义。潘重规没有直接作答 ,而由香港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汪立颖写了一篇《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 ?———答〈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的作者》 ,发表于《明报月刊》1 972年第 74期。徐复观同意吴世昌、赵冈的观点 ,认为甲戌本在时间上反而在其…  相似文献   

15.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达尔文和拉马克的“自然选择”机制以及艾尔斯特的“完全功能主义”从释义作为功能性解释的目的论开始,阐释了企业演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目的论解释和完全功能主义解释。分析认为,威廉姆逊的组织结构演化方法论不适合完全功能主义解释,而纳尔逊和温特的企业演化方法论和芝加哥学派的选择论则是以典型的完全功能主义方法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文献关于光照对赤潮影响的研究成果。光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盐吸收、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a的合成以及赤潮藻种演替等方面。光对赤潮发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光合作用。更对各种环境要素有不可替代的控制作用,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赤潮的发生和发展。文章末尾对光的控制效应的实际应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才观念的前提反思与当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人才观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人性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我们确立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观的内在根据.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与人性革命的内在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文学史之探索与推进意义非凡。在明末清初诗坛上,诗僧中成就最高者非苍雪莫属。系统深入地整理和研究苍雪的诗歌,不仅是佛教文学研究与诗僧文献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文学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辅助。20世纪40年代以来,苍雪诗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鉴于苍雪的文学成就及其对明末清初诗歌、佛教文学研究之价值,对其诗歌的整理与研究仍有较大空间,这主要体现在“编年”“校勘”“笺注”三个方面。“编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考证、全面系定,“校勘”可在王培孙校辑的基础上再行校勘,“笺注”当以“典故”“玄言禅喻”“疑难字词与俗语”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论权利质押之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权利质押制度忽视了权利作为担保物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过分强调权利质押与动产质押的近似性,将动产质押的规则简单地套用于权利担保。我国在制定物权法之际,应该对目前的质押制度进行重新的定位,严格依据其能否转移占有来决定其分属何种担保形式,以明确质押与抵押的界限,根据担保的需要来选择适合的公示模式以维护交易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