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嫘祖是教民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的伟大祖先,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与黄帝齐名的伟大女性.受近年来国际国内大环境及旅游热潮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颂扬和纪念嫘祖功德为主要内涵的"嫘祖热".嫘祖文化的内涵主要有:植桑养蚕,开拓创新;辅佐黄帝,安邦定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男女平等,光照千秋.嫘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人们寻根问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陕北庄园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旅游潮流。陕北的庄园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艺术特色和精神感染力。根据对庄园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出了陕北庄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对策、形象定位对策和宣传促销的对策,并提出了在进行陕北庄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循序渐进,提升旅游硬件和软件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散点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它是文化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文化旅游具有顺应时代要求、经济受益、保护文化和提高旅游质量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有形文化遗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徽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虽已取得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规划,择优开发,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改进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分别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发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有“普世价值”。本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目的,可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10大类旅游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需要保护的项目太多,各级政府每年拿出的资金有限,致使不少项目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本文认为,可以把旅游开发与保护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也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重庆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民族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上佳选择.然而,是大力发展民族旅游,还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为重任,有选择的适度开发民族旅游,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民族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对立的矛盾,事实证明,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民族旅游开发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笔者认为,经济与文化之间没有对立的本质属性,通过努力民族旅游完全可以做到兴利除弊,实现民族社区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化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本文以青片羌族风情旅游开发为个案,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与文化再造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贸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宜宾具有独特的僰文化资源,然而僰文化的旅游开发却一直陷于困境。本文结合僰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指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片面理解、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以及资源开发方法单一等误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对策。强调对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正确理解是文化旅游发展初期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策划旅游活动、进行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应重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创造的彝族本体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应当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层面和学理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多类型媒介输入和输出的交叉环境中,非物质文化传播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 省级、市级非遗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通过新旧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认为相对于PC端 网站,移动端更具有传播优势和更能满足网民需求偏好;新媒体的移动性、碎片化,灵活性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传播效果更明 显。此外,新闻媒体的关注、运营主体、文化主题也会影响非物质文化的新旧网络传播效果,认为市场化运营,个性化需求和强 关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非遗传承和基础教育这两大文化要素兼顾考量,实现完美融合,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且亟待探索的问题。莫绍萍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而且还是一位教育成绩卓越的老师和管理者,她让梁平木版年画这种传统艺术回归社会生活,融入教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化。非遗传承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而且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人生态度,一种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人文精神,它让我们变得执着而坚定、善良而温暖、谨严而圆融。这些优良品质无一不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这种合力和交集让非遗传承和基础教育找到了彼此完美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6.
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和时代价值角度,探讨其在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现代化冲击科尔沁传统文化、部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是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础。建立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机制,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科学利用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立法,旨在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是一种长久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其分类学方面的研究现状仍是十分薄弱和滞后的。这使民间美术研究和教学缺乏应有的学术基础,也使正在兴起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缺乏系统有序的文化参照。就此问题梳理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间美术研究的大致发展线索,并列举了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分类模式,提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分类研究方法,倡导多元的分类研究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   

19.
兵团军垦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沸腾的屯垦戍边生活中由军垦人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只要不断增强军垦特色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军垦特色非遗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就会给社会带来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扩大传播渠道,为军垦特色非遗搭建更多更好的宣传平台,同时在用非遗资源丰富兵团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吸引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达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待文化遗产具有辩证统一性,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倡导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坚持文化遗产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科学认识争议性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价值,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统一,精神和物质的价值结合,传承到创新的价值提升,糟粕变精华的价值转化。麻将在申请非遗保护中最具争议性,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来分析麻将,从文化哲学高度论述该争议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用文化生态学方法论考察其生存境遇,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对我国争议性非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