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证明和确认。但对于科学技术中是否包括社会科学 ,学术界尚存在较大分歧。在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上人们也存在着误区。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在当前应该重新反思科学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理论界对社会科学与生产力关系问题展开了大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确立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命题的观点则显略占上风,使社会科学在本质功能上凸现了其指归。基于此前提,学界在社会科学是何种生产力及社会科学怎样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上也各抒已见,笔者从中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总体蓝图和评估问题,认为在社会发展存在着善恶二律背反的情况下,只有着眼于历史的发展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主张“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文章屡见不鲜,当然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同志,于是展开了一些争论。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纯粹知识形态的科学,它并不直接渗透到生产活动过程中,因而不能看作是生产力。”持肯定意见者反驳说:“生产力有两种属性,即潜在性和现实性,潜在性的生产力就是指还没有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力。马克思说的科学是生产力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是生产力,因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弄清这个问题非常必要。文章认为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其作为生产力有着自身的特征 ,其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八个方面。认清社会科学是生产力 ,对繁荣社会科学 ,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总体蓝图和评估问题,认为在社会发展存在着善恶二律背反的情况下,只有着眼于历史的发展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一、要正视权属不明的现象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发明,对于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的动力归根结蒂来自于生产力的发现,而科学的发现发明,则是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生产力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科学的发现发明权还没有受到社会应有重视,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在我国社会科学的论坛上,一直存在着令人费解的现象,即它的发现发明权属模糊,或者根本就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关于培养跨世纪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思考杨育华(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档案馆员,宁夏银川,75002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决定我国下个世纪的国民经济及科技文化事业是否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根本因素之一。其中,社会科学同样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这一...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共识,但对“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却殊多异议。其实,无论从科学的发展看还是从科学的结构看,抑或直接从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都凸现出“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特征,而生产力本身的社会属性更无可置疑地证实着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思考昭明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是当代经济学和哲学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社会生产力内涵的理解上,至今仍存在着分歧。为了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本文就社会生产力内涵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便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实质,形成反映现实特...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知识化的潜在生产力存在着它特有的成果转化的过程。它主要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进入政府的决策咨询 ,在企业和生产中得到应用以及教学培养人才这四个途径得以实现。因此 ,政府应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 ,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从实际出发 ,为政府决策 ,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 ,“科教兴渝”的热潮正在蓬勃深入。然而 ,作为科学体系两大支柱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却还没有真正得到我市社会各界应有的重视。在一部分人的思想深处实际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无足轻重的错误看法和社会上存在的“重理轻文”的错误倾向 ,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高质量的科研活动开展难、事业经费紧缺、科研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等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就…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文化尤其社会科学繁荣的几个朝代都是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的时期。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较晚,起初学科是模糊混淆的,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才与自然科学清楚分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的繁荣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社会科学的繁荣可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引导和规范生产力的享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快社会科学的繁荣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现的这一引起整个社会科学发生了根本性革命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仍然有效?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之后,是否还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以及在这对矛盾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些矛盾性质有什么变化?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对这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伟大领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其生产力功能得以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生产力价值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辩证法的词源意义和三种形态──客观描述的自然辩证法。论辩技巧的逻辑辩证法和哲学思维的概念辩证法在希腊古典时期的具体规定,文章指出:辩证法是问答法;辩证法区别于诡辩术,为科学中最高的、给人们提供真实的精神存在的知识的科学;假设方法或二律背反意义上的辩证法;分析与综合以及对立统一法则意义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和明确社会科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它关系着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前景,也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结论是明确的,社会科学不仅是生产力,就其整体来讲也是第一生产力.1 理解任何事物都应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理解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也应从生产力和社会科学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起.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性概念.当人类社会处在农业时代时,人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工具,依靠体力,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认为生产力仅仅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二要素所构成.后来随着各种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对象(原材料)在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些原材料对生产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没有石油就不可能制造出各种石油产品,这时人们便进一步认识到了生产力中应该包含劳动对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它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马克思正是从这次技术革命的大潮中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强大力量,才作出了“生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提出和论证“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入手,扼要地揭示出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潜移渠道,迁移渠道,“中洪”渠道,辐射渠道等四种转化渠道;探讨了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若干机制,包括观念转化机制,导向投入机制,市场媒介机制,动力激励机制等。针对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要形成良好的观念氛围;合理的资源配置,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组织科研人员分流;建立通畅地结合渠道;发挥政策的调整作用。从而以社会科学研究的超前性、自觉性、能动地发挥社会科学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多种传媒的广泛宣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发展生产力的具体措施上五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仅局限于生产力的物质层面似乎就只有物质生产力,而忽视了生产力的精神层面,即精神生产力.这是不符合生产力含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系统里,既有物质生产力,也有精神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本应既包括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也包括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而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教育。两种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同属于…  相似文献   

20.
(1)当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即只注目于自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对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则注意不够。我们以为对此应加以纠正。 (2)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论断,首先是与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精神生产力”概念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人类的任何有别于感性实践的理性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动因的过程~①,因此,人类的生产可从这一角度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能力的展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也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