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复合驱动变掌机械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构建实质上是一项龙头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主张、目标市场、价值网络、客户关系、成本与收益模式是构成该新型商业模式的五大要素。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形式的供应链取向,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其驱动机制包括连接、聚合、协调、互动和共享。透过新希望六和、安徽农服两个典型案例,揭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构建的关键点和基于要素与机制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是达成主体合作、资源整合、协同响应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服务供应链管理框架包括服务需求管理、资源与能力管理、关系管理、服务订单流程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和服务绩效管理。涉农服务的天禾模式、构建服务联合体的山西翼城模式、搭建平台的金丰公社模式、以农合联为平台的浙江“三位一体”模式和与农共生的新希望六和“担保鸡”服务模式等服务供应链的实践组织模式揭示了龙头企业性质、协同网络构建和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方法,以浙江省为例归纳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分析了制约其发展因素,提出了要从法律法规、财政支持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构建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结果对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组织结构的视角,以第一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可以将我国现有的优秀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大致分为层级型、平台型和网络型三大类.研究发现,平台型和网络型服务模式在带动小农户、拓展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明显强于层级型服务模式.但是,平台型和网络型服务模式中的服务内容复杂繁多、所涉及资源要素偏多,往往需要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而层级型服务模式中,很少需要龙头企业等工商资本介入,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的能力要求偏低,便于农民自发组织开展,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更具有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选取22项主要指标,构建了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75县(区、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各市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差距巨大,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同时,根据测算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具体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等5个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业服务组织的建构是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建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适应的、多形式的服务组织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本研究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轨迹和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的建构思路主要有"统一主体"、"多元主体"和"统一主体和多元主体相结合"三种思路;在对每一种思路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未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构的发展方向或是"统一主体和多元主体相结合"的权变性建构,这既利于发挥各种社会力量服务于农业的积极性,也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应复杂多样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家庭经营经济要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开辟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基于我们在农村中的体验,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家庭经营、我国国情的结合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一般性服务内容及其发展完善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8.
农业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演进过程,在中国大致经历了农户兼业化、农业商品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市场化龙头企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四类供给主体构成,它们在体系中分别发挥着目标导向、经济适应、社会整合和模式维持的作用。为促进体系功能的优化,应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社区层面的资源对服务机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广西南部一个乡镇为个案,以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实现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农业经营体系变迁前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农经济体系下,通过整合村社本土资源与利用熟人社会机制,农机服务主体的乡村精英身份、组织内外的关系协调与服务市场的扩展,共同构建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但随着大规模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体系的重构,农机服务市场开始脱嵌于乡土社会,其后果是对小农户的全面排斥。本文提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农业机械化中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关系基础,并积极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有政策希望通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来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化肥减量效应,而主要决定于其匹配的服务对象:当服务的经营主体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匹配效应才能达到更优,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能有效地起到化肥减量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在达成化肥减量目标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协同作用。因而,中国农业的减量化有必要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匹配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理论上分析是由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的,从现实来看,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近年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培育与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路径;改善培育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环境;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家庭农场规模报酬递增;国家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中观供求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家庭农场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生产经营成本、产量、利润等基本要素的直接影响,从微观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的传导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的宏观支持政策,改革市场供需结构,重视要素传导反馈,引导农机装备产业优化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农机化服务队伍建设,才能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的最大匹配度,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家庭农场规模报酬递增;国家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中观供求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家庭农场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生产经营成本、产量、利润等基本要素的直接影响,从微观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的传导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的宏观支持政策,改革市场供需结构,重视要素传导反馈,引导农机装备产业优化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农机化服务队伍建设,才能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的最大匹配度,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供销社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舜耕合作社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交易成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经济合理性在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耕地的经营效益;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通过选择紧密程度较高的垂直协作模式,可以降低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最终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生产率。而为了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其服务需求方的协作紧密程度,政府应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村社组织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挖掘自身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潜力;农业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则应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供给更加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农资和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最终目标,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分析和判断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有利于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规律。运用熵值法测度安徽省2011—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先缓慢后快速的上升态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度从2011年的磨合耦合转变为2020年的高水平耦合,互动效应逐渐强化,但由于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始终不同步,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仅从2011年的严重失调状态转变为2020年的勉强协调状态。建议安徽省应着重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短板,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式供给区别于传统的分散式供给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的规模化、服务内容的系统化以及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三个方面。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实现过程中,农业规模经营构成了前提条件,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催化因素,地方政府则提供了政策或制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合式供给推动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助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是却对小农户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负面后果。鉴于此,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优化: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引导,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服务主体、服务方向、服务内容等仍存在不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必须强化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强化流通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集成建设,实现为农服务全程化;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为农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省6个县区样本农户的问卷调查,以农户的视角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与农户需求意愿。分析结果表明:①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环节和内容存在片段性和不稳定性;②服务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服务的单一性、一次性特点突出;③服务性质的商业色彩浓、社会公益性弱;④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受到具体条件(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家庭特征及户主个人特征)和一般条件(地理位置、交通通讯、市场体系等)影响,这两类条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发展概况,在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构的分类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建构的三种思路:"统一主体"、"多元主体"和"统一主体与多元主体相结合"。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国情决定了"统一主体与多元主体相结合"中所蕴含的"权变性建构"思路或将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