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主要探讨"甲午"至"甲辰"十年史背景中"东方杂志社"成员聚合过程中,提出创刊之际的日俄战争,对<东方杂志>具有的包括时代背景、热点话题乃至言说方式等多重意义.通过对<东方杂志>编辑群体的考辨,还原出<东方杂志>"本社同人"的基本情况.当传统仕途被堵塞后,"东方杂志社"成为了一个近代都市中"文化隐者"的生存空间,凭藉近代出版的新型媒介,传统文人在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也寻觅到了一条发抒经世理想的别样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前苏联和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题是探索所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前景问题";笔记与大致写于同一时期的晚年马克思的<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 <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等书信、手稿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它们都是晚年马克思思考和探讨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的重要文献.实际上,通过深入、透彻的文本研究可以发现, "人类学笔记"的真正主题并非探索上述问题,而是探索人类的原始社会及文明时代的起源.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正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时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比兴"阐释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亲和性的特点,为各种"误读"提供了解诗的方便.将<古诗十九首>视为"臣不得于君"、"士不遇知己"的"政教比兴"是功利性的有效"误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占据整体文化语境主流地位的必然结果,<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也由此而成就."比兴"的政教化和意识形态化,不仅遮蔽了诗歌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而且造成了中国诗学的经学化倾向和经典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战争题材为叙事内容的"红色经典",作者通过描写少剑波和小分队在剿匪过程中的"神性"智慧和"超能力",夸张性地表现了"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进而深刻反映了作者崇高而神圣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6.
丁文 《云梦学刊》2009,30(1):29-32
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采取了非常特殊的“选报”体例。在当时各种官报、民报中并未出现一种足以成为为中国报界的代表刊物之际,《东方杂志》以民创报刊身份,通过淘选众报、驱为己用的“选报”体例,对于同一舆论空间中的众报论说进行选择性转载,并通过大量奏牍、章程等官方文书的刊载,试图树立本国报刊信用,成为一份“秘密社会”中的“开明刊物”,以营造一时之“国论”。  相似文献   

7.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选要和重构.把选要的基调定位在"择切用者"的切用性上,并对历法概念做了狭义解读,这种观念势必会影响和渗透到他对<崇祯历书>的选要和重构中.他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整理、删节、概括、改写、重排等重构,并呈现出"以求代论"的重构倾向;这一方面是对原文意蕴的一种遮蔽,另一方面是他"重计算、轻理论"的暴露.这是其"历学的本源在于算数"之观念的具体反映:也是其其对<崇祯历书>选要"切用性"特征的体现;也有极少数选文含蓄地强调了与传统文化协同,存在着为了和传统文化的协同而含蓄对原文变异的现象,这种倾向的根源是:薛凤祚坚守把占验作为历法主要功能之一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纪念"报道越来越成为正面宣传的基本内容,也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福建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系列报道<波澜壮阔30年--福建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事件>为标本,剖析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在"纪念"报道中的意义与作用,历史事件与"纪念"报道的内在联系、视角提示,寻求做好"纪念"报道的思路、途径与方法,实现"纪念"报道的有效引导与有力引导,从而切实提高"纪念"报道的引导水平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程晶晶 《兰州学刊》2005,(1):266-268
<一剪梅>作为"新妇相思"之经典,引发了绵延千年的接受史,后人或赏其风格用语,或论其在词史中的地位价值,或沿用其句式语意以借易安之语倾一己之悲愁,到90年代又成为一首流行歌曲<月满西楼>的歌词来源被赋新曲,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一剪梅>的接受史大致可分为:旨意的阐释史、风格的鉴赏史、"经典"的影响史.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横向挖掘这一经典文本的丰富意蕴,另一方面纵向展示这首"新妇相思"词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经历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东方杂志>作为贯穿这一时段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刊,对中国语言的变革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不仅为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变革的过程,而且杜亚泉也代表<东方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和变革立场.<东方杂志>早期的语言观与"五四"主流的白话语言观是对立的,虽然坚持文言显得保守,但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日子,也是深入学习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最有意义的时候.在<共产党宣言>7篇"序言"中有两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进行了论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上的实现.<共产党宣言>有两个幽灵,一个在欧洲游荡.一个游荡在东方后进的民族和国家中.由于我国学界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不够,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30年中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发生了两次碰撞.这表现为两次理论的讨论.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实践与我国哲学教科书"二分板块结构"理解上的困惑;另一次是近期特色社会主义是走跨越发展的道路,还是走和平长入道路的讨论.这两次理论碰撞,应当说是引起对唯物史观"当代解读"的重要原因.解读需要文本研究.因此,文本研究的方法就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宣言>既具有跨越发展的意义,也具有文本解读的意义.本文着重论述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及其纵合文本解读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已经签署该<公约>,但尚未批准.本文指出该<公约>有不同的中文本,研究了其中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文本,发现了其中的诸多谬误.文章建议中国政府组织各部门和专家研究<公约>的文本问题,建议我国政府确定<公约>中文作准本,以便<公约>的批准和执行.作者还提出了解决<公约>中文本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知识启蒙——《东方杂志》对近代启蒙思潮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发展历程中须臾离不开知识启蒙,在政争频仍、思想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启蒙历程中,<东方杂志>不似<新青年>等刊物一直处在思潮的风口浪尖,但它却是唯一自始至终坚持担当知识启蒙重任的刊物.以<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介绍其与商务印书馆的渊源及第一位对<东方杂志>作出重要贡献的主编杜亚泉,分析了他的"另一种启蒙"--一方面依守传统资源,一方面又积极引进西学新知中的科学与民主,力求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之间调适折衷.这种特立独行的知识启蒙,虽然在彼时悬浮于整个启蒙思潮的轨迹,但在此时看来却在更深层次上真正做到了启迪思想和改造国民.这"另一种启蒙",在近代启蒙思潮中润物无声,其贡献却史册彪炳.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思想界讨论最多、分歧最大,甚至可以说说法最混乱的议题之一,在相当多的论者那里,它已经脱离了其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和其阐释载体--那些蕴涵深邃但非常散乱的文本,独立而抽象地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搀杂、涵摄和剔除任何内容的"大口袋"或"大熔炉".鉴于此,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序列中追溯其不同阶段的思想运演、具体阐发和论证逻辑,是比原理性的表述更为"鲜活"的思想史佐证、评判依据和发展基础.本文详细地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两个誉清稿"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意义和基础上推进唯物主义、又是怎样扬弃和超越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君子”文化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9,(4):117-120
"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苟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论语>"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尤金 《理论界》2009,(6):106-107
马克思在<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一般"这个抽象规定,既是后来<资本论>中决定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基础,又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直观并不能迭及"、 "存在但不直接显示"的"历史的科学抽象"的客观性,这种"历史的科学抽象"恰是"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实起点.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对此展开了形而上学地批判.  相似文献   

19.
文本<论语>虽对孔子"忠恕"之道进行了论及,但历来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全文从"忠恕"词义诠释入手,结合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以及提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对象个性特征等因素,从而认为"忠恕"之道是孔子就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成就他人两大主题的表达,具化为"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两大文化内涵,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0.
<诗经>的<小雅><大雅>,其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与<国风>多有相异之处,<雅>诗篇幅长而且结构复杂.<雅>诗文本形态和结构有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的区别,每种类型又有多种样式.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标准型的<雅>诗,有其历史生成过程,并且和相关题材存在对应关系.标准型<雅>诗呈现出的文本形态和结构模式,渗透多种重要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