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达型的过程中,道德观念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道德主体个性化、自主化;道德目标、道德原则现实化;道德标准和评价多样化;道德观念淡化。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必须加以认真的导控。  相似文献   

2.
“学者以治生为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信念的嬗变胡发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一直是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说其特殊,一方面缘在士位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具有显赫的社会名望与地位,另一方面,作为识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他们既肩负着开创、转承封建文明,更担...  相似文献   

3.
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们在全公司广泛开展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教育。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四德”教育的紧迫感,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四德”教育是新时期企业的重要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职工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变化,也有许多不容忽说的消极方面的变化。因此,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既重要又紧迫。一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生成从根本上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生成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这两个方面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交往方式的变迁在人的现代生成即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和道德观念的现代重建中具有决定性和优先性。人们之间的交往从“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是我们理解人的现代生成即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的关键。人的现代生成,就是由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狭隘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向现代的非个人主义的诚实守信、自利利他、平等互利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嬗变和引导的几个问题康超光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专11转轨,引起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如何审视和评价当前价值观理变以及怎样L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控,已成为目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成为当下学术界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的双重变异与重建李福海一、“爬坡”还是“滑坡”,应该如何评估我国目前的道德形势?一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的经济生活的反映。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人认为,现在干部腐败现象严重,全社会盛...  相似文献   

7.
《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问题从未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报刊讲坛到街谈巷议都在以各种形式谈论着这个问题。这并不足奇怪。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经济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一场空前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起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以至于突然出现道德领域的混乱和“失范”。对这一行为作出截然不同的道德评价已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事实。而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也是“多元的”。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也存在着混乱和“失范”。例如,有…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江汉文明杨权喜一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关注。50—60年代,学术界批判了中国文明“西来说”而普遍主张“本土说”,实即“中原说”。70年代还批判了“北来说”和“南来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  相似文献   

9.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正义问题就成为人们诉诸于社会制度的主题,成为评价社会结构、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社会正义的实现过程与公共管理由“统治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嬗变相互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追求实现正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体制是由社会工作领域中组织结构和规范结构组成的关系网络,主要包括服务体制、管理体制、资源供给体制和职业保障体制。体制化是针对“体制内”而言的,是指某种体制的发展特征在全部或部分方面有向体制内转化的趋势或表现。基于体制和体制化的理论视角,文章分析了S市社会工作体制从去体制化向新体制化的嬗变过程,并从经济控制、政治整合和组织改造三个方面分析了新体制化的形成机制。社会工作新体制化需要处理好强化监管和社工机构自主性的矛盾、专业性和行政化的矛盾、长期服务战略要求和机构短期行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与道德转换郑奋明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已超过纯经济领域的范围,波及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方面,随着人们社会生产,交换方式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也在逐...  相似文献   

12.
胡宁 《船山学刊》2011,(2):86-89
现代工业文明长期奉行的“道德无涉”经济管理模式已经积弊出了人类社会所不能承受的重重“现代性危机”,人们寻找到的解蔽之道是,通过伦理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向义利合一的“道德主体”嬗变。而现代伦理管理模式孕育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源流之中。故而需要承继和借鉴我国的德治模式精髓、义利合一和核心人伦规范以启动和实施现代伦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6,(6):157-162
魏晋南北朝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该时期的“文学自觉”同时也是“文学的反自觉”,文学的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都有重要体现。追溯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嬗变轨迹及历史背景,并以“玄言诗”为个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即可看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存在的某些偏颇,“魏晋文学反自觉”说的纠偏性补正,以及其后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儒家孝廉思想所蕴含“爱民奉公”的道德观念、“正己知耻”的品行规范、“重孝举廉”的施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白条”问题的深层思考周良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经济也应尽快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渡。但农村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运行过渡时期,因“白条”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各种矛盾的急剧暴露。对此,必...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不是“二律背反”姜涌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从意识形态上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意识形态逐渐弱化,从而使人的基本道德观念的虚空状态暴露无遗,有人形象地说:“道德在‘哭泣”’。基本道德的青黄不接引发了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 “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世界。我们在看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契机、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精神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鉴于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本文试对此加以论述。处理两个文明建设关系时容易误入的歧途邓小平同志1979年就…  相似文献   

19.
王凤才 《学术月刊》2023,(10):15-24
社会合理化问题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哈贝马斯视域中,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行为合理性问题就是社会合理化问题。如果说,合理性问题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起点;那么,社会合理化问题就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指向。“社会合理化问题”不仅经历了从历史哲学构想到社会学模型的转变,而且还存在着从文化合理化向社会合理化的过渡。“文化合理化”包括科学和技术的合理化、文学和艺术的合理化,以及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合理化;“社会合理化”包括经济合理化、行政管理合理化、法律合理化。这就意味着,社会合理化不仅指目的合理性行为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扩展,而且指交往合理性行为在生活世界中的扩展。要想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解决现代工业文明危机,就必须重新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重新协调系统合理化与生活世界合理化的关系,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合理化。遗憾的是,当下走出现代化之困境依然在路上。  相似文献   

20.
“摹仿说”嬗变略述薛永武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一旦与其它技艺产生了分化而获得了独立,人们总要试图探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艺术的本质。“摹仿说”正是古希腊人从摹仿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而形成的理论,体现着古希腊人对艺术活动本质的思考。从概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