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藏历铁猪年(公元1911年)阿沛·阿旺晋美诞生于西藏的墨竹工卡县。阿沛·阿旺晋美常说:"我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阿沛从小就生活在成吉思汗的后裔霍康世家里,原名叫霍康阿旺晋美。小时候他在拉萨一家私塾学藏文,后来又求教书法名师而专攻书法。接着,阿旺晋美又拜在一代宗师喜饶嘉措大师门下,学文法,学诗学,也学历史和哲学。喜饶嘉措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而且品德高尚,刚正不阿,受人景仰。当时他在拉萨校订《甘珠尔》大藏经木刻版,同时收徒讲学,对学子要求极为严格。阿旺晋美聪颖好学,成绩优异,深得大师赞赏。从师喜饶嘉措3年之后,阿旺晋美又拜三岩地区红教活佛大苍为师,修  相似文献   

2.
正易学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谈传统文化时提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神秘的易学文化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这样一个人,幼年时期便对易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透过喧嚣,超越宿命,从潜心钻研到积极传道,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了他生命里最宝贵的信仰。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3.
2004年7月20日,中国剪纸蝴蝶王胡宝国再次到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记者在他行前专门采访了他。痴迷剪纸拜老太太为师胡宝国出生在古都开封一个回族家庭,少年时即爱好剪纸,每逢喜事,他都爱往人家"门"前凑,琢磨人家写的"喜"字,后来又对花圈上的蝴蝶开始着迷,时常关在屋里学剪蝴蝶。父母怕他"捂"出病来,往外赶他,依旧挡不住儿子剪蝴蝶的兴致。一晃数年过去了,胡宝国长成一个身强体健的青年,到1976年当兵时,他剪的蝴蝶已经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4.
扎喜旺徐同志离开我们近一年了,而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认真负责,讲原则、顾大局,勇于坚持真理,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艰苦朴素、为人耿直、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扎喜旺徐同志1913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一个藏族贫苦牧民家庭。他青年时期就追求真理,寻求民族解放。1935年1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6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藏族中第一批共产主义战士。在青海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历任省委书记兼省政协主席…  相似文献   

5.
上师的藏文寓意是至高无上的老师,最高的尊者之意,亦称喇嘛或活佛。这里介绍的纳西族学者、民族出版社藏文室副编审、今年87岁的喜饶郎达先生就曾经荣幸地被班禅大师尊称为丽江木天王的上师。由此可见喜饶郎达先生佛学的精湛和对藏传佛教事业的贡献。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喜饶郎达先生接触颇多。喜饶郎达先生步履矫健,满头乌发中夹杂着点点银丝,他一口结实的牙齿,深邃的双目,幽默的谈吐,超强的记忆,如果不问他的年龄,真能把他当成60余岁的老人。他面目和善,待人总是那样谦恭有礼,诲人总是循循善诱。喜饶郎达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使…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活佛“转世”,最早是由噶举派(白教)的噶玛噶举创始的。噶玛噶举的宗教领袖噶玛巴喜(公元1204—1283年)于1253年在绒域色堆地方见过元世祖忽必烈。1256年,他又在喀喇和林见到了元宪宗蒙哥皇帝。蒙哥赐他金边黑帽一顶,后世称为噶玛黑帽派。噶玛巴喜后来回到西藏,于1283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年)死于楚布寺。据藏文史料记载:噶玛巴喜死后,于1284年“转世”,名昂迥多吉(公元1284—1339年),成为噶玛派(黑帽派)的第三  相似文献   

7.
贡噶江村(意译为庆喜幢)本名吉祥义成,出家以后的法名叫贡噶江村。他是喇嘛教萨迦派的一位大师,是西藏—位著名的学者。1182年,即宋孝宗淳熙9年(壬寅),他出生在后藏有名的望族家里。从小,便随着父兄学习经典,幼年时代就通晓梵语(即印度古典文学语言)。以后,他对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访求名师,研究佛经。当他63岁的那一年,他的声名早已越出西藏,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了。当时(?)  相似文献   

8.
佛门的大师宗教界的榜样追忆喜饶嘉措大师文/才旺拉姆独子出家庙里苦修喜饶嘉措大师于清光绪九年(1883)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贺庄一户贫苦的藏族家庭。8岁时其父将他送进当地的黄教寺庙——古雷寺,削发为僧。寺庙堪布为他取名为喜饶嘉措,在古雷寺跟随启蒙老...  相似文献   

9.
由丰子恺撰写的《梵高生活》一书,为梵高37年世间生活的年表记叙。丰子恺认为梵高是不单为艺术家或技术家的"人",要读懂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他称梵高为"太阳的恋人",称在太阳下作画的梵高为"以火向火"。  相似文献   

10.
虽然是初次见面,却没有一点陌生感。当我终于在北京医院见到扎喜旺徐同志的时候,他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儿高级干部那种威严,那种派头。他黧黑的面孔有些清瘦,但却显得精神矍铄。笑眯眯的眼神,使人觉得那么亲切慈祥,和善的象一个乡村老人。扎喜旺徐是中国共产党内为数不多的藏族高级干部。1935年在他的家乡片孜参加了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并胜利到达延安。在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国家民委政  相似文献   

11.
喜饶嘉措大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藏族著名学者.他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学习刻苦,学识渊博;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诲人不倦;他热爱祖国,重视民族团结,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奉者.因此,他曾赢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说他是藏族的杰出学者、"爱国老人".新中国建立后,我曾多次在大师身边工作.他常谈古论今,以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鼓励人们刻苦学习,广泛地摄取各方面知识,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据大师自己讲,他于1883年农历4月11日出生在青  相似文献   

12.
望夫山     
从前,僮族有个板塘来地方住着娘儿俩,儿子叫喜郎,靠打柴过日子.喜郎十七岁了,还是孤单单的没成亲.娘见到别人抱儿抱孙,自己膝下很凄凉,常常坐在门槛上叹气,唱道:"公羊颈上哪配铃铛,豆角开花哪双对双;年也盼来月也盼呵,盼个姑娘配喜郎!"喜郎从南山打柴回来,看见老娘坐在门槛上叹气,就说:"娘,你老坐在门槛上盼什么呀!没吃饭吧,等我去弄."说着汗也顾不得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  相似文献   

14.
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他者>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他者"的关注,就像是其学术生涯中一根难以断缺的线,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直在蜿蜒.2007年出版的<西方作为他者>作为他将中国文明与"他者"观念相结合的作品,作为论述"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的著作,是他近年来对中国文明中"他者"观念史思考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喜栽木瓜树,好似聚宝盆,乐得农民笑盈盈"。2008年7月2日,在湖北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举办的全省首届木瓜文化节上,该乡民间艺人姜桂群自编自演的三棒鼓《木瓜颂》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近百名民间艺人以木瓜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表演将木瓜文化节推向高潮。被侗乡农民亲切称为"喜来乐"的小木瓜如今已遍及长潭河侗族乡的千家万户,是该乡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成为侗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急起直追     
天还没亮,喜贵就从炕上爬起来,怀里揣上两个馍,肩上扛了一柄锄,慌三迭四地往外走。喜贵嫂赶快撵来,喊他:“你疯哩,这么早连苗眼都看不清,怎能铲地?”若说铲地,可确实是起得太早了。淡蓝色的天空上还疏疏朗朗地缀着几颗星,一湾新月,闪着青光。万里无云,一点儿也没有要下雨的样子。喜贵气昂昂地头也不回,甩开大步越走越远,就象一步要迈过山梁似的,一直奔向南石洼去。  相似文献   

17.
印在心扉的爱孙金喜,玉鸽名医田仓,弯腰扶起了向他虔诚跪拜,痴心求学的一个孩于,深沉地说:“我老了,本不想再收徒弟,可你与众不同,今天我破例了。”这孩子,就是当时年方8岁的蒙古族残疾人阿日本札。旧社会家贫,他小学刚毕业就失学了。为了混口饭,他拖着一条残...  相似文献   

18.
1990年9月,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唐奇甜副研究员受国家民委委派,到全国十大特困片之一的广西河池地区任地区行署副专员,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一年多过去后,与他谈起在民族地区搞科技扶贫的感受时,他深有感触地道出了扶贫专员的喜与忧……一喜是组织上给知识分子创造了一个深入实际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的机会.这几年,唐副院长一直在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在高校,接触不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没有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难以碰撞出真知灼见的光点.而且,作为  相似文献   

19.
李二任 《中国民族》2012,(Z1):104-105
是他,首次将爱情作为主题展现在新中国的银幕是他,使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首部纯母语电影早在1934年就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了"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奇葩"——《神女》的吴永刚,在1950年导演了一部由袁文殊编剧、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辽远的乡村》,但反响平平。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晓雪,原名杨文翰,白族。1935年1月1日,生于洱海边一个小小村庄,云南大理喜洲城北村。由于家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他从小寄养在外祖母家里。外祖母家境也并不宽裕。他的外祖母为人聪颖敏慧,慈祥宽厚,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白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望夫云》、《火把节》、《蝴蝶泉》等,一经她讲述,就变得更加神奇炫丽,充满浪漫的诗意。使诗人从小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