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母活不赡养,母逝不安葬。76岁的刘老汉因为儿子不给吃不给喝,忍无可忍,将不孝之子推上了被告席,一场道德与良心、法与情的较量之后,父子之情,瞬间化为烟云。 相似文献
2.
3.
4.
据《文汇报》报道,最近,上海的近100位老劳模准备前往仁济医院接受免费体检服务时,大部分劳模前一天晚上都无法入眠,甚至还互相打电话提醒“不要睡过头”,简直和出游前的孩子一样激动。他们聚在一起时,连连说:“太谢谢了,太谢谢了。”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85岁了。 相似文献
5.
7.
笔者一位邻居的儿女两人曾就赡养父母问题达成协议:哥哥赡养父亲,父亲住在哥哥家里;妹妹赡养母亲,母亲住在妹妹家里,兄妹两人将各自负责两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互不干扰。“协议”生效后,两位老人分别住在儿子和女儿家里,很难相见一面,整日愁眉不展,少言寡语,不久便双双病倒。兄妹两人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协商,将父母再次聚到一起,采取轮流照料的方式对老人进行赡养。 相似文献
8.
韩国建设交通部发布的《住房认购制度改革方案》规定,那些赡养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将获得优先购房权,最高可在申购房屋时加上3分。韩国媒体认为,这项规定一方面缓解了孝顺子女的购房压力,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赡养老人的良好风气,实在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对亲人的爱,更是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儿女却很难回趟“家”,很少与老人一块吃顿饭,拉拉家常。一些老人无奈之下走进法院打起“精神赡养”官司,不要儿女钱物,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4.
15.
人到老年,在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后,需要家庭的赡养和社会的扶助。说到赡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子女在充分给予父母物质赡养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精神赡养。我国家庭历来实行“双向抚养”的模式,即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种模式使得老人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有助于家庭代际间的交往和感情交流,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可是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丧偶、离异以及未婚的老人有60万人。他们吃穿不愁,就是无法排遣心中的寂寞。于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陪老业悄然兴起。一些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年轻人受雇…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使得老年人中再婚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然而赡养问题却又困扰着许多再婚的家庭.君不见,一些为人子女者制造事端,以各种借口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纠纷不断,使得他们再婚的父母烦恼丛生,甚至老无所依,落得晚景凄凉.再婚家庭为何会出现赡养难的问题?再婚老人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子女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本刊策划编发这组报道,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董丽燕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9,(9):24-25
<正>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庞女士我的儿子振振今年10岁,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班里,他是公认的热心积极分子、老师的好帮手,每每老师提到"谁的家长可以帮老师(或学校)做XX、谁可以从家里拿XX"时,振振总是不假思索地率先举手。我们总是表扬振振热心助人、主动帮助班里做好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给海外访客的印象,是一个现代化的富裕的城市国家。那么,新加坡社会有没有低收入家庭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近,笔者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的机会,与当地一问家庭服务中心的社工进行专业交流,帮助他们以家庭为本的手法,评估和深入了解一个低收入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万冬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7,(10)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我儿子崧崧,10岁。上六年级的第三天,竟破天荒起了个大早,说是得快点赶到学校去检查作业。他十分得意,说主讲人:困惑的赵妈妈(南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