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一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莎格和西丽之间的同性之爱,不仅帮助西丽获得了尊严,赢得了独立,而且还让她和男性之间真正达到了平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张爱玲与胡兰成之爱,论证了爱作为一种美的标志,所具有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观。最终说明,男女不同的文化影响接受和审美心理、婚恋观,是导引他们走向悲剧与孤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舍勒的位格主义伦理学具有生存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首先,懊悔行为揭示出位格作为负罪之在的生存论本质;其次,价值偏好行为认识到先天价值秩序的存在,而价值实现行为说明只有位格才是道德价值的担负者;最后,爱在情感行为中的本原性地位说明位格在本体论上首先是爱的存在,而观念的爱的秩序则为位格实际的爱的秩序指明了方向。舍勒的位格主义伦理学是伦理学理论中的一种新范式,但对于作为其方法论基础的现象学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小说中珏儿对吉姆的爱,揭示出帝国男儿的优秀品质,从而肯定了帝国意识形态.而爱伊莎虽然在争取女性主体性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但最终失败了.珏儿与爱伊莎的失败,应该是帝国意识形态的再一次胜利,但我们也能看到帝国强权松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发表于1969年的《布鲁洛之梦》是艾丽斯·默多克继续严肃思考柏拉图的爱欲主题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爱欲与梦想纠缠在一起,不仅困扰着面临死亡的主人公格布鲁洛·林斯利夫,也同时弥漫在小说的整个叙事中,爱欲成为各个层次的人物追逐梦想的驱动力。而其中几位重要人物的梦想世界,反映了他们对爱和生活本质的理解及其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耶稣之爱的初衷,而走向对立的“实证宗教”。康德“道德神学”的目的就在于批判基督教所造成的上帝、世界、人之间的对立。黑格尔起初赞成康德理性思想的批判,但是随着对“实证性”理解的深入,黑格尔发现康德的“道德神学”也是“实证”的。因此,黑格尔要求重新回归“基督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之爱”。“理性之爱”即黑格尔理性思想的起源,从基督之爱向理性之爱的过渡,即黑格尔理性思想从宗教向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莎剧论纲》:突破和超越雷成德如果说,一部艺术创作使读者得到无限的惬意和审美愉悦不足为奇的话,那末,一部学术专著取得同样或相似的效果,就不能不令人特别关注了。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薛迪之的《莎剧论纲》就是这样一部理论著作。在《论纲》之前,薛迪之曾主...  相似文献   

8.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宋人的书斋化生活方式成就了宋人独特的文化人格:清韵绝俗的精神高标,阴柔静弱、内敛沉潜的风神格调和忧乐互济、悲智双修的生命智慧,宋人的文化人格体现在宋人生活中从形上之道至形下之器的方方面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宋朝的时代走向呈相互生发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11.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2.
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莎士比亚著作权问题,对19世纪西方倒莎派学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首次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填补了我国莎学界在这一课题上的空白。作者认为,在西方四百年莎评史上,倒莎派作为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其研究工作是不应忽视的,尤其是其研究方法,大有介绍之必要,因为方法的革新常常导致整个文学研究的革新。文章在详细缕述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倒莎派理论的局限和可借鉴处,为我国莎学爱好者和其他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是世界十大作家之一,位列欧洲“四大诗圣”之首。他在世界戏剧史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至今仍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因此,莎士比亚逝世之后,随着莎剧的广泛传播,世界文学史上逐渐兴起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莎学”。莎士比亚评论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学理论现象。三百多年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和评论,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学派之多、争论之烈,是其它任何文坛巨匠所不能比拟  相似文献   

15.
爱吾庐诗话(续)李耀仙卷二上结体(律体)篇上五律一体,端倪见自梁陈,奠基于咸亨垂拱。初唐四子,虽不废梁陈之藻饰,而气骨渐形,风格稍具,故为津家所宗.子安(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起语整齐,三四不拘对偶,创建中之新格:五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搜集、整理出版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传说和其它种类的民间文学艺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诸如才布喜格、莎仁格尔勒的《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乌云毕力格、跃进等人的《海西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西州卷)、《海西民间谚语》(同上)、《海西民间歌谣》(同上),齐·布仁巴雅尔,却苏荣、图格等人的《德德蒙古民间文学精华集》(内部资料)等,共发表故事传说290篇,其中只有几个故事是重复的。当然,这些故事也只是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的一部分。据乌云毕力格同志说,《海西民间故事集》中的145则故事是从已经搜集到的500多则故事中挑选出来的。可见,海西蒙古族民间故事之多。  相似文献   

17.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生豪的莎剧译本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表达出对于莎剧的独特解读方式.本文从朱译莎剧的文学翻译转向翻译文学研究,把朱译莎剧的翻译文学文本纳入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探讨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把对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仅仅只关注朱生豪等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转换技巧扩大到翻译文学和文化的层面,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 ,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 ,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