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圈地运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买卖过程可以被视为交易互利的行为。但是“圈地”不是买卖交易 ,而是“强占” ;“圈地”行为主要不是经济行为 ,而是武力行为。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除了武力之外 ,还有文化因素 :清教精神为“圈地运动”注入了“最优配置土地”的动力。值得指出的是 ,在英国这些被圈的地不是已耕地 ,而是非农耕的公地。这些公地被圈占之后用来养羊 ,周边农民就断绝了柴薪、野菜、放牧及其他非农耕的自然资源 ,不少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进城打工。因此 ,有了“羊吃人”的说法。[1]在英国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登记 ,直到1925年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粮食安全及其动态把握与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国家粮食安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并把世界谷物库存量至少占当年需求量的17%—18%视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限量,其中周转库存占12%,后备储备量占5%—6%。由于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放弃了这一标准,提出了包括营养与健康、可利用性和经济获得性等7项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监测指标。这些监测指标能否真实反映世界粮食安全状况,还有待检验和评估。国家粮食安全不同于“世界粮食安全”,它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分享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福利,又要充分估计可能的民族、宗教和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当今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土地资源已宝贵到了“寸土寸金”。 据统计测算,全国每年要生产粘土实心砖约5000亿块,这是以毁坏15万亩耕地为代价的。 四川一位农民用秸杆来制作替代实心砖的新型轻体墙材,连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有人称他: 圆了一个中国“绿色建材”梦 今年5月初的两周,成都市郊区几县区农民焚烧秸杆的“一把火”,将成都烧得犹如一座“烟城”,导致机场关闭,千余名乘客滞留;交通阻滞,事故不断;市民被烟熏得  相似文献   

4.
粮食警示录     
傅昌志 《决策探索》1995,(3):2-5,1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为粮为源,中国这一古老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治国之道,众所周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培育着占23%的人口,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楼市的红火,北京新一轮“圈地”热也悄然掀起,开发商不仅忙着盖房、卖房,还忙着圈地。据了解,首创集团与朝阳区签下呼家楼中央商业区120万平方米的土地后,  相似文献   

6.
“占多少,垦多少”,非农建设项目用地单位要补充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建设项目用地单位的法定义务。但针对土地后备资源几乎枯竭、难以实现“占一补一”的现实,贵州另辟蹊径,探索出新的耕地占补平衡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退化 1.耕地数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我国现有耕地13004万公顷(195060万亩),只占国土面积的13.5%,人均(12.7627亿人)耕地1.528亩,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3。随着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营管理者》2010,(3):14-15
据重庆时报报道,重庆市粮食集团计划投资58亿元,在巴西圈地300万亩,建基地种植大豆。这将是我国在海外最大的食用油基地。  相似文献   

9.
苏北  张进 《决策探索》2003,(10):17-19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3个台阶,达到总产4900亿公斤以上,年递增率达3.4%,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部委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09,(26):M0002-M0002
鹿心社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耕地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一是耕地后备资源少,补充耕地压力大。二是“保增长、扩内需”用地需求增大,加大了耕地保护的压力。三是开发利用粗放、违规违法仍然突出,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没有任何退路,必须继续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占补平衡”原则要求在未来耕地占补过程中,重在提高耕地质量,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重庆人均耕地仅1.0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备建、先补后占制度,开展旱地改水田、水浇地(以下简称“旱改水”)工作,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潘艳 《决策探索》2009,(8):61-62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从1993年起,我国摩托车产量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整车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500万辆,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这一优势使我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产销国。然而,市场有不测风云,仿佛在一夜间,中国摩托车昔日的“辉煌”已被“雨打风吹去”。现实的状况是:市场萎缩,销量下降,出口滑坡。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家预言:智力资本是公司最值钱的财富。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本,是中国未来工业崛起的“脊梁”。然而,7000万技术工人只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中级技术工人又占技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与世界发达国家技工水平相比,差距甚远,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此,许多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有识之上大声疾呼:让技工队伍健壮起来。天津市曾对24个局27万名技术工人作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级技师占0.19%,高级工占1.8%,中级工占26%,初级工占32%,学徒工和未进行技术等级…  相似文献   

15.
刘平 《管理与财富》2006,(12):37-39
曾经有一段时间所谓“快鱼吃慢鱼”的理论颇为流行,而这种理论恰恰迎合了市场经济中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于是不少企业老总头脑发热,不顾自己的条件,快速扩张,跑马圈地,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在我国企业界现在普遍流行着一种“时不我待”的躁动——“跑马圈地、以快制胜”。一则是自身发展及与国内对手竞争的需要;二则是应对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市场的保护逐步到期,寄希望于国际巨头大肆进入我国市场前先“跑马圈地”占领市场,这个理由似乎更让人“尊敬和崇拜”,因为带上了爱国和保护民族产业的光环。一时间,快速扩张似乎成了制胜的惟一…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1957年至1995年近4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损失28亿亩,相当于目前辽宁、四川、河北三省耕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每年减少700万亩。近几年情况更为严重,1990年以来,各类“圈地”占有耕地猛增,1992年仅兴办开发区就占有耕地2200多万亩.与此同时,土地抛荒也日益严重。2、人口大幅度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  相似文献   

17.
白立功 《决策探索》2004,(12):45-45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农业的源头、农村的依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根基。保护和节约耕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文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如何联系实际.贯彻中央精神.以保护耕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之一,是本文着力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土地中的产权困惑: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我们无可比拟的宝贵资源,……中国的地大物博曾让国人自豪,但是,时代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土地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从1996年底到2003年底的7年时间里,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51亿亩,减少整整1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强。在减少的耕地中,1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质良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如剑悬头。  相似文献   

19.
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保住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饭碗田”,为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中国人口达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和欠发达经济体总人口的38%。[1]但是,中国人均耕地大约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径流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有大约三分之一可开发,年降雨量分布十分不均匀,北部水资源短缺严重,而南方经常发洪水。由于自然禀赋和气候条件差,除20世纪最后几十年以外,中国农业生产经常遇到挫折,西方观察家一度将中国视为“饥荒之地”(Mallory1926)。中国最近几十年成功养活自己,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