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5月11日,于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全国首届文艺美学讨论会。到会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大家对文艺美学的对象与内容,进行了研讨与界定, 文艺美学是美学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文艺的美学特征。它既不同于美学,又不同于文艺学。美学研究美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美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美的建构与解构——从美学原理中的三大问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 《晋阳学刊》2011,(6):57-62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差异和变化。审美现象学,美由个人性到普遍性的过程,美的建构与解构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5.
宗坤明在《美的载体与美学思维的变革》一文中,提出了美的载体观点,文章主要特色在于指出了确认美的载体的意义及由此引起的美学思维的变革。对已有的美学观点,作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可作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
膝守尧的新著《艺术社会学描述》,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一,从对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考察中,阐明了艺术社会学在美学中的地位及其性质和作用。该著在第一章中就对美学的定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的分类、美学与艺术社会学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艺术社会学属于基础美学,即一般科学美学,是一般科学美学的一个分支。一它认为:美学的基础是美的哲学,即哲学美学,主体框架则是艺术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如果说,哲学美学在于给人以智慧,使人认识美的本源和本质;审美心理学在于使人进入心灵的迷宫,  相似文献   

7.
美的神圣性是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美之所以神圣,是因为美在本质上是一种超验性存在;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是真、善在最高层面上的表征;同时也因为美既是对终极境界的体验,又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是跨越在感性与理性、实在与理念、有限与无限之间的桥梁,是人藉以获得自我救赎的机制。呼唤美的神圣性是当前美学面临的一个神圣责任。  相似文献   

8.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15,(1):128-131
在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美学概论"课程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门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这就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问题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美学原理教学与中西方美学史及艺术史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影像教学与理论阐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的特质与审美主体性论要温纯如康德美的特质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西方近代美学中对经验主义思潮和理性主义思潮关于美的特质对立性发展所作的统一性的总结。它融会各派美学特质,构成自身美学体系的基础。康德正是从美的特质出发,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把...  相似文献   

10.
李国华 《天府新论》2004,(4):126-128
语境指由个体人的历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精神文化产物所植根于其中的组织系统或结构环境.语境具有有限性、建构性和时间性.语境的历史特点证明美的本质说或审美普通标准观的悖论性,同时导致美学观念的多元异质性.语境的文本化规定着美学话语的非中立性.语境的动态演变促成了美学观念的更新以及美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学思想,如“人化自然.”“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 等.这些对于科学地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研究《手稿》中的美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仅就“美的规律”的有关研究,单列出来加以辨析,一方面指出“美的规律”研究上的种种歧误,另一方面力图纠偏,提出一种“美的规律”的新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及80年代的美学热相比,这些年来,美学研究相对沉寂。此时我读到柯汉林先生的新出大著《美的形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深为他执着于学术的精神所感动,并钦佩他在美学上富有深度的研究。这是一本旁涉中西美学史、美的本...  相似文献   

14.
<正> 明清之际一代理学的终结者王夫之,以其浩繁而隐秀的诗文、文论,伏采潜发,片言居要,以其胶固王道的耿耿孤忠,婉曲平润的辞采风韵,曾织就了一部绚丽的船山美学思想。本文谨为浅见所及,试作其美学简论。(一)夫之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诗评、诗话及哲学著作之中。其美学思想的体系结构,大约可包含为互为关联的三个基本环节:美的哲学基础,审美心理的机制,诗乐艺术美。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在夫之处,由世界本原、审美认识主体、美的本质及美的形态诸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但是,"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累、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时尚文化的丰富感性内涵,使其具有无可否认的美的意蕴,甚至构成了当代人美的生存方式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出诸如人本性、大众性、肉身性、设计性等独特的鲜明特征。因此,目前有必要开展时尚美学的理论研究,以适应现实生活和美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学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已经取得了这样一种看法,即马克思讲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不仅指的是艺术创造,而且指的是人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在所有活动领域中表现出来.这样,美学就不只是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其他知识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于是便出现了与物质生活相联系的技术美学、工业美学、商品美学、经济美学、烹调美学、  相似文献   

18.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变革的九十年代,古典美学研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当代美学研究的沟通将是深化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古典美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古代美学的理论材料,而要面对更丰富更活泼的美学发展现象,尤其是一些以物质形态存在并保留至今的古典美学材料,如建筑、雕塑、工艺品、服饰、家具等等,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创造经验。总结这些丰富而活泼的审美创造经验,会使我们感到古典美学理论的生命力,同时又感到它给当代美学的现实发展提供了理论材料和遗产的借鉴。我读过台湾美学家蒋黝先生《美的沉思》一书,就深深为该书丰富而生动的美学材料所吸引,同时又感到它  相似文献   

20.
黄文杰 《中州学刊》2015,(4):161-167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关怀内在关联。美的神圣性意味着自由作为本真存在方式的终极性,她起源于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悖论的觉悟和努力超越的内在必然性。以西方传统美学为代表的统一论范式遮蔽了美的神圣性,唯主体之扩张性思维不能提供无限性存在的有效策略;以中国古代美学为代表的和谐论范式开启了美的神圣性,互主体之收敛性思维使无限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现实。纯粹美学关于终极实在以及自我的非实在性和非法性的断定是对和谐论美学之存在论基础的超越,无主体之消解性思维是颠覆生存悖论、实现无限性存在的根本保障和唯一选择,也是美的神圣性和审美还原的真正落实和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