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一个人工生态集合体,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环境,它需要从城市外部吸纳能量,交换能量城市要从城市外部的矿区和农村取得地球亿万年以来积累的能量和资源,成为加工原料和能源,也要取得转化和集中了太阳能的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氧气。  相似文献   

2.
正常的社会秩序、协调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正常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建立,则需要由社会规范对之加以调整和控制。社会规范是人类活动的规则、标准,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基础上,在长期沟通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引伸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纪律等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这些规范是依次按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产生出来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满足人们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其现实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而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活则是需要约束与规范的。没有约束与规范,人们生活的有序性则成为不可能。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社会生活需要多种不同的社会规范,而不能是单一的。单一刚性的社会规范会因过于严酷而使人们的自由受到侵蚀,而单一柔性的社会则又会因过于放任使社会限入混乱。一个有序的社会,其约束与规范必须是刚柔相济,宽严有度。但任何一种义务与责任都是一种历史的、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合理地确定人们的义务与责任,是确保义务与责任公平与正义性的必要条件。那么,确定人们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的大小与边界的坐标与尺度是什么?它就是人们所享有的实际权利。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平衡,是马克思主义处理义务与责任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活在一个旋转的大体还算规则的球形世界中,由此,日子被区分为白日与黑夜,人的生活大抵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准则,东方与西方也依次有序地分享着太阳的光明与温暖。人生活的历史尽管漫长而复杂,但它们都在那些反反复复的"众一天"之内被完成与记述:白昼人们赤膊挥汗如雨地耕作劳动,夜晚人们或者埋入沉沉的黑夜如死去般地沉睡,抑或盛装埋首灯下阅读与沉思。  相似文献   

5.
金钱的哲学     
金钱 ,这个生活中无聊的东西 ,这个在公众场合谈起来就脸红的东西 ,可它的实际作用和规律却像玫瑰花一样美丽。———爱默生《唯名论与唯实论》金钱本身就是非常好的 ,因为它不仅仅能满足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具体需要 ,而且也能满足人们抽象方面的需要。———叔本华《财富》一没有什么东西比金钱更招人喜爱 ,也更遭人忌恨了。赞美之辞与诅咒之语都集中在金钱上。“金钱万能” ,既是讥讽 ,也是人们的信念。但这并不是金钱本身的性质。流传至今的各种格言 ,充满对金钱的责备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愤怒控诉金钱 :“金子 ,黄色、闪光、宝…  相似文献   

6.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但不同的地方有着其独特的地方,而人的梦想亦是如此。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习俗,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小学生的梦想也存在着异同。本次调查针对小学生梦想进行探究与分析,对城市与农村的小学生进行梦想的调查,寻求城市与农村的梦想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富有创新价值又极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对此进行探讨,意味着我们的城市研究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城市主体人的发展。一、生活质量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在我国是80年代才开始提出来的,对它的具体内涵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的解释。一般而言,生活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状态特征,主要是现代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闲暇生活的特征、水平及其满足程度;二是人们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主要指现代人与社会群体的双向认知、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人的发展机会、自我完善和自尊的需要与满足等等;三是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以及由于条件短缺、环境劣化而带来的现代人生活困境的多少和克服的难易度,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正徘徊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后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何去何从,存在诸多变数。在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小农与市民是分野的,生活在农村的小农必须经过市民化改造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中国农民市民化有其特殊性,庞大的农村人口不能都涌入城市,采用就地市民化方式可能更切合实际、更卓有成效。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讨论小农前行的进路和归宿可以看出:时下中国小农正趋向终结,将分化为城市市民和居村市民,其中居村市民主要包括居住在农村城镇、集中社区的市民和市民化农民或职业农民。国家的市民化政策不仅要安排好农民工和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还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理念大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使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过上与城市市民等值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浅论需要     
需要是指人们在缺乏某种东西时新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从来到人间的那一天起,(更确切地说是从母腹中存在的那一天起!)就一天也离不开需要,就一辈子都处在需要状态之中,直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城市心理咨询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远未达到满足人们需要的水平。加强心理咨询行业建设与管理、普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咨询师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建立完整的心理卫生预防治疗体系,以推进城市心理咨询业发展,提高城市人心理健康水平,使城市人生活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1.
正义与需要     
社会正义的核心是分配正义原则问题。在众多的正义原则中,按照需要分配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理想。但在资源有限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社会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生物学需要是基本需要的最主要表现,但生物学需要对社会来说要求太低。一方面,生物学需要极易满足;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不仅限于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一种最低限度的人之为人的体面的生活也应该是生物学需要的基本内涵,即体面的生活也是一种基本需要。我们国家强调要使人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是其深刻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5,(10)
人们对梁斌小说的关注很少从城市书写的角度来审视,尤其是在农村题材的小说里。梁斌的经典著作《红旗谱》虽然是农村革命题材的小说,但却有一定量的城市书写。《红旗谱》中的城市书写展示的是农村人的城市观想,包括以朱老忠、严志和为代表的农民阶层,也包含以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层。梁斌对农村人城市观想的叙述方式有两种:(1)直接的方式,通过农村人自己城市生活的感官感受来实现;(2)间接方式,通过农村人对城市人叙述的反映来实现。梁斌《红旗谱》中的城市书写在揭示时代背景,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姜涌 《东岳论丛》2019,40(9):112-118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的诠释既有德性伦理学,也有规范伦理学。人的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德性伦理学,而人的德行则应该对应着规范伦理学。人的德性与德行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德行显现德性最好就是人生活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即能促进良心得以实现的自我能力。人们的德性或者说向善之心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的保障,还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技术能力作为基础,不论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要想不断成长进步,良心是前提,良规是保障,良能是基础;既要注重修心,也要注意建规,还要注意提能,真正树立向善之良心,形成行善之良规,掌握成善之良能。  相似文献   

14.
说到购物,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走进任意一家零售店,5分钟之内就能拎着一套全身的行头,外带饰品走出来;另一种人在商场逛上一天,也找不出一件"正点"的衣服.如果购物也能成为一门课程,那许多人一定得报名学习.但购物的本领只能花点心思从尝试和错误中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无不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及自已和他人的行为方式持有一定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价值观,人们的任何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生活价值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生活价值观影响生活方式的建立或选择.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之一,就在于前者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成分。人们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活价值观的差异。生活价值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导人们建立或选择某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或被人们接受,无不有赖于主体自身,它同主体的生活价值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一  所谓城市是指大量的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以其区别于农村人的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 ,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①。社会学家在使用城市这一术语时“也包括了都市人口所居住的建筑环境”②。城市包括城市人和城市区位两个概念 ,体现了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结合与互动。1 城市人。对城市人 ,不同国家和地区 ,不同民族和种族 ,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L 沃斯认为人类聚居在城市中生活形成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人格模式。主要特征为 :(1)有复杂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2 )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  相似文献   

17.
城乡文化差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成为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的代表,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和内化的观念,生产方式则是差异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大量迁入城市,人们面临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变迁,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存在着双重文化适应问题,对原有文化和新文化都具有学习的过程。这种双重文化适应程度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心理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农村人而言"双重性"更为明显;双重文化适应的内容对心理适应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均衡;而这种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都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当城乡经济差异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就不再凸显。  相似文献   

18.
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介作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一起构成社会规范与规范行为之间的中间地带,而社会舆论又处于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的中间位置,所以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运行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社会组织通过舆论宣传自己所建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引导人们自愿地遵守社会规范;而社会公众通过舆论反映自己的意见,影响社会道德、风俗、信仰,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所能接受的东西。二、摸拟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泥 《社会科学论坛》2010,(14):122-137
人类历史上有一些特定的重大时刻,茨威格形容道,正如“没有一个艺术家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一样,历史上,我们的人类史上,难忘的时刻也不多见,在它出现前,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酝酿,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漫长无谓的岁月流逝而去,然后它诞生了,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需要在某种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当文学研究关注对象、剖析对象时,对于对象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规定,文学研究就是在这种规定的范围之内来看待文学,提出关于文学的各种认识.文学知识作为设定的规则,它相当于建立一套公理系统,达到形式上的完备.文学知识作为对无意识领域的认知,涉及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可能有无意识的因素,而一般的学科知识往往忽略无意识的层面.文学知识具有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文学知识是整个社会与文化中知识权力话语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