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意义及其历史价值陈国灿《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出版了,这是吐鲁番地区文物工作者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是我国敦煌吐鲁番学界的又一件幸事。所谓"新出",是指1975年以后,吐鲁番地区配合地方基本建设工程,在阿斯塔那等地...  相似文献   

2.
自5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考古文物工作者在对吐鲁番地区文物遗址和墓葬多次勘查发掘的基础上,获得了大批文物文书,这些文物文书为我国吐鲁番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自1981年以后,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即今中国文物研究所)组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武汉大学历史系的科研人员在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儒先生的领导下,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了科学整理,陆续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1992年以后又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和释文对照本(又称"图文本")壹至蔓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出版为吐鲁番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北部天山中的岩画(一)──鄯善二塘沟内的岩画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举世闻名。故城、石窟、烽燧、古墓葬等遗迹,以及丝织品、文书等文物,保存完好,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岩画更有研究价值。1980年,我们进行吐鲁...  相似文献   

4.
日人米田贤次郎在“绿洲农业与土地问题”一文(原载1986年鹰陵史学)中认为吐鲁番地区是土地国有,沟渠国营。文章探讨了沟渠的构筑、修补、维持等问题后,指出:由于沟渠水流的变更,势必要引起土地的分割替换,因此就出现了大量的给田、退田、欠田等文书,它们并不意味着均田制或屯田制。抛开均田制是否存在的问题不说,此文所论吐鲁番农业的自然条件及其受制约的沟渠存在方式等,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韩香 《西域研究》2002,(2):110-11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英、法、俄、日等国的“探险者”把在新疆与敦煌等地发现了回鹘文文书携回国去以后 ,回鹘史的研究便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批文书的内容主要有宗教典籍、史诗、民歌等 ,还有一些社会经济文书 ,包括土地买卖文书、租佃交换文书、借贷文书、典当文书等 ,这些都是研究回鹘史的珍贵资料。国外对回鹘文契约文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 ,当然也不乏涉及中世纪回鹘人的历史。冯家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位研究回鹘文的专家 ,在 2 0世纪 50年代发表过一批研究成果。至 70年代 ,陆续有回鹘文宗教文献、经…  相似文献   

6.
张世才 《西域研究》2006,57(4):38-42
本文根据档案材料考察了清代同治后吐鲁番地区土地买卖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吐鲁番地区的户税不存在中央户税和地方户税之分,户税的制税权和服务对象都是中央,但地方专征专用;吐鲁番地区的户税是多税目、多税率和多税额的复合形式税,而且在户税征收中,定户等所依据的资产除菜地外不包括其他土地。就唐前期吐鲁番地区来说,户税征收存在独特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文书中的“酢”、“苦酒”与葡萄酒的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文书中"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葡萄酢或者说葡萄酒;二是指醋。唐西州时期,酢就是指醋,出现了葡萄醋。古代吐鲁番地区的葡萄酒包括酒、酢、苦酒三种,其中酒是一种甜型红葡萄酒,酢是一种干型红葡萄酒,苦酒是一种干型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高昌国时期,酢与酒并用或连用,都是指葡萄酒,酢酒是酢与酒,不是指醋;它们都可作为葡萄园租酒,两者区别不大。浆、苦酒、酒、酢四者,价格递增。自高昌时期,中原地区谷物酒中的"麴糵"技术已在三种酒中得到应用。尽管从文书中看,谷物加工产品酢在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很有限,但也表明谷物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在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存在与影响,特别是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古代吐鲁番地区借用中原名词"酒"、"酢"、"苦酒"来表述不同种类的葡萄酒,就是其写照,这也反映出古代中原西域间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朱玉麒教授的《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作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第18种,于2019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收录论文25篇,书序1篇,近50万字。由冯其庸先生题名,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作序。书中论文写作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西域石刻文献、吐鲁番文书、清代西域文史以及西域研究学术史等几个领域内的思考与成果。代表作如《汉唐西域纪功碑考述》,对由汉迄清的西域碑刻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文书为中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镇,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加大对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城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申报的力度;注重保护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对吐鲁番地区历史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正>几年前就听说吐鲁番地区又有新的文献出土,又听说荣新江先生主持这次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出于学术敏感,心中的期盼是不言而喻的。但绝没有想到,这项工作的成果会这么快公诸于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上下两巨册,全部为铜版纸彩色印刷,制作精美,装帧精良。拿到《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后给我最初的印象是细节,最深刻的印象还是细节,书中处处感受到的是细节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的蒙元时期回鹘文借贷契约,在格式上与唐宋时期汉文契约既有类似,也有若干不同处;保人的出现频率很高,正式的借贷契约都仰赖于保人的参加,并多用家庭成员充当保人;重视证人的参与,每件借贷契约都有证人;书契人一般由交易双方特别聘请,也有债权人或债务人充当书契人的情形;借贷利息率,有的按月计算,有的按年计算;实物借贷多是"秋初时节"返还;利率高低不等,最高的月息高达50%;违契不偿的处罚条款,只存在于有息借贷中,且有这种约定的只占一小部分;违契不偿的处罚,是按"民间惯例"加息偿还。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和敦煌文献在近代史上拥有相似的历史经历。但与发现于藏经洞而后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不同,吐鲁番文书多分散地出自寺院遗址和墓葬,种类更多,而且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土。因此当敦煌学因为材料的缺少而面临问题意识的挑战时,吐鲁番学还是会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有新的发展。吐鲁番学最早是由国外研究者打开局面的,但是中国的吐鲁番学也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取得进展。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吐鲁番学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吸收国内外学术活力的国际性学术领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预期,吐鲁番学还会在各个领域有新的进展,如吐鲁番区域史、中西交通史、中国中古社会史,而很多传统课题都会因为新材料和新视角的出现而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中收录的墓志志文用语如“虫丩车”、“毛”、“咸”等进行了释读。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探源--兼谈葡萄种植技术的东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鲁番地名Bujluq(葡萄沟)为中古突厥语"j方言"词汇,系由上古后期至中古前期费尔干纳盆地的突厥语"r方言"词汇borluq演变而来,本意为"葡萄园".borluq/bujluq在吐鲁番地区的使用,正是葡萄种植技术由费尔干纳盆地东渐的反映;而bor之为yzym所取代,borluq之为yzymzar或yzymzarl(i)q所取代,则又正与古代诸突厥语游牧部族、部落向定居的农耕型生产方式转化的进程和新疆及中亚诸农耕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相适应.吐鲁番名胜景地葡萄沟的维吾尔语名称--Bujluq,是对该地名中古突厥语东部方言(j方言)形式的保留.这一地名的使用,至晚也应始于10世纪中叶以前.如若考虑到bujluq是由borluq演变而来、borluq又是由budluq*演变而来的事实,则可进而推定该地名的出现当在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16.
元未明初的西域政局变幻莫测,位于交通要道的土鲁番地区战略地位日显突出。随着东察合台汗国对土鲁番地区政治控制的增强,大批蒙古贵族和民众的定居化,以及该地区与中原地区商贸联系的加强,土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并对明代西域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古尸情况进行了论述,对加强新疆出土古尸的保护、保存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敦煌吐鲁番回鹘佛教文献与回鹘语大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等地发现大量回鹘语佛教写本和印本残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简要探讨了回鹘佛教的四个来源粟特佛教、吐火罗佛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影响最大.其次,介绍了回鹘佛教文献的书籍形式、佛典翻译家,如胜光萨里都统、Prujnarksita、安藏、昆尊萨里都统、笨雅失里、桑伽失里、迦鲁纳答思、阿利雅·阿恰利雅等.第三,对已经整理刊布过的90余种回鹘佛教文献按非大乘文献、大乘文献、论藏文献、汉文疑伪佛经、秘宗文献和其它佛教著作等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佛教文献名称及其对应的梵文或回鹘语形式等.第四,从回鹘语佛教的来源、回鹘语佛教文献的形式、回鹘语佛典的结构体系和形成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回鹘语大藏经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提法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吐鲁番出土的来自敦煌的官府文案、写经和唐人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未来敦煌学的发展,需进行广泛联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所出《高昌书仪》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认为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六九号墓出土的《高昌书仪》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写本书仪, 而且编排格式独特, 似与唐五代敦煌《朋友书仪》有共同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