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城 《中外书摘》2007,(12):51-53
如果你在北京的大街上遇到陈彤。你会以为他是哪个街道工厂的工人,或者是哪家商店的伙计,他黑黑胖胖的.穿着一件不打领带的西装,不修边幅.说着京味儿十足的北京话,不讲修辞,只有那副眼镜提醒你,你的感觉可能是错误的。但你最多会猜想,他也许是在某个写字楼打工的“小白领”。  相似文献   

2.
上海某中学有一高一男生,名叫黑黑(大名程羽黑),生于1988年,长得圆头圆脑,颇招人喜爱。幼年随父远游国外,回沪学习汉语时已经9岁。不料一见中国古典即告痴迷,缘分极深,相见恨晚。五年级起发表习作,在中国古体诗词的赏析和创作方面显露出令人惊异的才华。2004年,作家出版社从他2003年的作品中选出近100篇,编成一本《黑黑癸未诗词存稿》出版,引起了海内外读诗评诗人的好奇与好评,当然其中也有人担心黑黑走得如此之快是否还会有后劲。于是本刊编辑叫来黑黑,让他再露点绝活。  相似文献   

3.
突然有一天,周迅微笑着回到了媒体的面前。她的表情不再是原先的冷漠,她的装扮也不再是原先的灰灰深深的颜色。她的音乐新专辑里,有她自己的摄影作品,那是她眼下的爱好。她的话语里,一直在说自己的音乐是一种暖暖的感觉。其实,大家知道,这是因为她找到了爱情。 2004年末,周迅得到的一个能够完全的概括她13年艺人生涯的奖项:2004内地最具风格个性魅力艺人奖。 在她经历了之前的一段情感心伤之后,今天的周迅,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生活:“希望你们看到我现在的感情。看到之后能有一种感觉——相信感情、相信感情的存在、相信感情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小非 《伴侣(A版)》2013,(9):10-11
她叫桑丽莎,皮肤黑黑、笑容灿烂,是一个嫁给河南小伙儿的洋媳妇,近日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地时间2013年6月1日上午,特多总理送给了到访的习近平主席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英文版的童话书《皇帝、新娘与龙袍》,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桑丽莎。桑丽莎的丈夫朱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们已定居郑州13年。  相似文献   

5.
尤今 《金色年华》2009,(1):73-74
家里有一本相簿,贴满了年代久远,但却保存得极好的照片。照片里的那个少女,标致美丽。漆黑发亮的头发,长可及肩;长长的丹凤眼,隐隐含笑。她穿着时髦的泳衣,倚在游泳池畔的栏杆上,星星点点的阳光在她脸上跳跃;她穿着紧身的格子长裤,骑着脚踏车在马路上奔驰,黑黑亮亮的头发在风里神气地飞扬;她穿着圆领细腰的大花裙,斜斜地坐在如茵的草地上,笑容比周围嫣红姹紫的花卉更为灿烂。  相似文献   

6.
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人际交往空前的“热闹”,呈现多层面、多角度、多网络的复杂关系,普通农民能与科学家“挂起钩”来,“款爷”可以成为“高干”家的座上客,艺术家免不了放下“架子”去拉“赞助”,不少人与“洋人”交往,时不时地打个“越洋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介”、“公关”、“联姻”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人们越来越看重交友。“朋友多”成为时髦的炫耀,“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条“新格言”,“朋友多了路好走”那句流行的歌词,最能代表这种心态了。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是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改造汉字     
菁菁 《职业》2010,(3):70-70
一篇题为《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的文章出现于多家网站的讨论区,作者叶满天提出,有16个汉字:“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普通人在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上觉得这16个字与女性性别有根本的联系,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评价。”此言引起网友争议。  相似文献   

8.
“广告是前锋,质量是后卫”,好的质量还顶好的广告。就广告而言,标题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高”,广告标题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公司、酒家取个好名是做好广告标题的第一招。纵览古今中外各大小公司、酒家、其命名虽形形色色,举不胜举,但若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它们命名的技巧、命名的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型的命名,多讨吉祥。在汉语中,“发”,“兴”“隆”“庆”“和”“泰”“祥”“盛”、“丰”、“旺”、“达”、“乐”等都是相当吉祥的字眼。只要留心一下如雨后春笋般蜂起林立的公司、酒家、商店,就…  相似文献   

9.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会有“报”这样一个命题 与“仁”、“孝”、“忠”或“义”、“法”等汉字不同,“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能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必须与其他字组合,构成一个词,如“报应”、“报答”、“报仇”、“报恩”或“果报”、“回报”、“酬报”等等,始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内地,如果你问一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教育的人“报”的意思,他要么会问“你是说报纸吗”,要么认为单独一个“报”字并无确切的含义,只有当它与另一个汉字组成一个确实的词汇,并具体落实到一定的语境时,才能成为一定的意义单位。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的任何交往都离不开称呼。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在称呼方面从古至今都十分讲究。比如古人称呼他人时,多用“尊”、“令”、“贤”表示尊敬的词,称呼自己时则多用“鄙人”、“小人”、“在下”。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自称时也用“孤”、“寡人”等,这一切都体现了谦虚的美德。现代人在称呼他人时,亦多用“阁下”。“X老”、“您”等敬词,就连称职务职称时,也都找好听的,比如某副币长或副教授,人们都习惯称其为“某某市长”、“某某教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笔者发现有些现代人,在自我称呼方面却有些不符合礼仪规范。前两年…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1,(22):42-42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中国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在说自己时,谦称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学生”、“后学”、“小子”等。  相似文献   

13.
清朝灭亡后,各地军阀林立,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尤其在四川,军阀竟然多如牛毛,报得上名号的就有“巴壁虎”刘湘、“羊子”杨森、“傻儿师长”范绍增、“水晶猴子”邓锡侯,“冬瓜”田颂尧、“多宝道人”刘文辉、“矮子”李家钰、“灵官”王陵基、“老乱”王缵绪、“瘟猪”唐式遵等人。综观这些旧军阀,无一不有嗜杀、好战的人生阴暗一面,但在民族大义和解放事业面前,他们又能显现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生光明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指示,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西城区民政工作再次进入全国先进城区,西城区民政局开展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件事活动”。一个字,这个字是“做”。所谓“做”,是把工作目标、计划、安排,变成事实,是落实,是俯下身子去干,而不是听、不是看,更不是“转”和“说”。“做”就是务求实效。什么事情停留在“说”是容易的,深入下去难,搞形式容易,求得实效难。“做”,就要坚持“严、细、深、实”的作风…  相似文献   

15.
大勇 《现代交际》2002,(4):12-13
小时候一提“清明节”,总是跟祭扫烈士墓联系在一起。站在墓前,想像着长眠在地下的烈士,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对死亡的莫名的恐惧。 其实人的死亡和诞生一样,都是天地的造化,自然而然的事情。古时候,人有等级区分,就连对死的提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缘,庶人曰死。对死的通用别称更多,如“气散”、“数尽”,如阴阳家所说的“就术”、“星殒”,道家所说的“返真”、“登遐”,佛家所说的“溘然”、“涅 ”等等。此外,死因不同说法亦不同,英年早逝叫“夭折”、“夭昏”,享年高寿叫“寿终正…  相似文献   

16.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7.
彭承武 《老年人》2011,(11):11-11
老干部工作部门要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养”、“医”、“教”、“学”、“乐”、“为”等方面的工作,事情多、要求高、标准严、任务重。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做到“五有”,才能“让党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  相似文献   

18.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2002,(11)
1、辨色。“红富士”的颜色为红色,而且红色的深浅因成熟程度的不同而异,但“红香蕉”、“红星”也都是红色的,所以只看颜色还不能断定是否确为“红富士”。2、观形。这是鉴别真假“红富士”的关键。“红富士”的果形是圆形或椭圆形,上下平面差不多大小,两边没有斜度或斜度较小,顶部肚脐眼没有突起的棱角;而“红香蕉”、“红星”的果形则是倒圆锥形的,即上大下小,两边有较大的斜度,顶部肚脐眼有突起的小棱角。3、摸皮。“红富士”的果皮摸起来要比“红香蕉”、“红星”等光滑。4、口尝。“红富士”含水分较多,品尝起来甜脆可口;…  相似文献   

20.
康健 《老人世界》2013,(7):52-52
缅甸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有名无姓的,通常在名前加一个冠词相称,以示男女、长幼、尊卑的不同。青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在称呼时加冠词“貌”,意思是“年轻人、弟弟”;对平辈或青年男性加“郭”,意为“大哥、兄弟”;年长者、长级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要称“吴”,意思是“叔叔、伯伯”,“吴”是对男人最尊敬的称呼。“吴”“郭”都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