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老年世界》2014,(15):30-30
话费 发现电话停机了,准备缴费时,不知道谁好心给我充了两百元。正开心着呢,一哥们儿给我打电话说:“老婆查私房钱,没有地方藏了,给你充两百话费,过两天还我!” 超级吃货 朋友是个超级吃货。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烟锁池塘柳”,求下联,要求是偏旁必须含有金木水火土。朋友立马站起来流着口水答道:“深圳铁板烧。”  相似文献   

2.
网恋启蒙书     
遥远的二十年前,在我还上小学三年级时,大我10岁的姐姐进入豫南一个小县城的新华书店上班。每天下班,她都带回一本书给我看,第二天上班时再带回单位。一个慈母般的姐姐,一个如饥似渴的妹妹,姐妹同心,从琼瑶到路遥,挖了近十年的社会主义墙角。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来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绞尽脑汁也猜不出,父亲哈哈大笑:“答案就是‘人’。出生时用四肢爬行,长大后用两条腿走路,老了则需拄拐杖,这不是人是什么?”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父亲却已经拄上了拐杖。我给远在外地的几个兄弟姐妹写信时,提起了年迈的父亲如今走路需要拄拐杖了。不知是我没有写清楚,还是他们领会错了,兄弟姐妹几个都买了拐杖邮寄回来,有根雕的、湘妃竹的、檀香木的、不锈钢的,还有带电灯可报警的。在深圳打工的小妹更是寄回一件尖端产品,不仅能放音乐,而且…  相似文献   

4.
快哉风 《老人天地》2010,(10):43-43
三年前,儿子给我们老两口带回一只小黑狗。圆圆的脑袋,尖尖的耳朵,滚圆的身子,细细的腿,跑起来像闪电一样迅疾。我和老伴很喜欢它,给它取名“卡拉”——当时有部电影就叫《卡拉是条狗》。  相似文献   

5.
暖瓶人生     
刘卫 《老年世界》2014,(15):22-22
从我记事时候起,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就把那两个竹篓暖瓶视为珍宝。在大锅里烧好开水,她一瓢一瓢地舀上来,小心翼翼地灌进暖瓶里,再踮着小脚把它们放在堂屋高高的案台上。在她的年代里,暖瓶还是个稀奇物件。开水装进银色的“肚子”里。咋就能保温呢?这两个暖瓶是父亲出差从千里之外带回来的。以前家里来了客人总是由奶奶临时烧开水,现在可好,啥时都能从里面倒出滚烫的水。奶奶给父亲泡上热茶,让劳累一天的他解解乏。放学回家,晚饭还没做好,奶奶就用开水冲一碗“米泡”给我们充饥。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深圳尚德社工服务社,先后从事过社区领域和青少年领域社会工作,之后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学校社工。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地记住我,我给自己取名“笑笑社工”。  相似文献   

7.
禁不住我的再三“逼迫”,儿子终于决定回国发展,不过他去的时候是一个人,回来的时候不但带回了一个会讲汉语的韩国媳妇朴恩贞,而且还给我带回一个可爱的胖孙子永泰,我乐得嘴都合不拢。  相似文献   

8.
良升 《金色年华》2010,(1):44-46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出世不久,因病医治不及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种田人家少不得重劳力“撑门户”,二姐出生后,父母迫切需要一个男孩。当我呱呱坠地时,如愿以偿的父母心花怒放,将那鞭炮炸得鹏里啪啦,并给我取小名“来喜”,又依着“贱名好养”的风俗,叫我乳名“傻儿”。等我读书时,父母才一本正经地给我取了个学名——“杨良升”。  相似文献   

9.
我老家在广西山区的一座小县城里一开始,我是为了帮父母供我的两个弟弟上大学才出来做“三陪”的──没办法,我父母两个人都在我老家的一间半死不活的小工厂做工,后来又都下了岗,我的两个弟弟好不容易先后考上了大学,总不能因为家里拿不出多少钱,就不让他们上吧:不过现在嘛,我对自己干这行已经习惯了,人得做熟行才有得钱赚嘛。嗨,什么初恋呀爱情的我不懂,也不想懂。我的BP机和手机是我19岁那年在广州,一个从妈妈桑手里买了给我“开罐头”(破身)权的马来西亚老板送的;我在东莞的一套房子,是一个深圳的什么局长包了我一年我…  相似文献   

10.
1960年,我和老伴在建始三里坝中学结婚,那时一个县就一家照相馆,婚礼办得也仓促,没有留下结婚照。5O年后,当年届古稀的师生相约重聚时,我的学生姚宏寿欣喜地对我们说:“我带来一份珍贵礼品:两位老师的结婚照。”大家一听,无不心生诧异。再定晴一看,原来是一张由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常见的两个青年一寸黑白单身登记照的合成片。这张合成片川页次在传看中,像一叶岁月逆舟,把大家带回当年。  相似文献   

11.
这次来深圳出差,答应给妻子买样礼物。买什么呢?这深圳街上什么都有,可什么都往死里贵!我捏捏手里的几个钱,不知买什么好。走到中英街,看到地摊上有一件羊毛衫,特鲜艳。“这羊毛衫多少钱?”那小子看看我要走,“哎呀,先生哪,你看看这西(是)什么货哟,金金(真真)的名牌‘维托那尔’哟,纯澳大利亚羊毛也!”他抓起那件羊毛衫在手里搓了搓,“你想金(真)要的话,价钱好说的喽。”磨了半天,还是买了下来。回到家,没等我放下行李,妻子就抢过包:“给我买什么好东西了?”一眼瞧见那件红黑相间的羊毛衫,一拍手,“哇:这么漂…  相似文献   

12.
遇到一位坐怀不乱的男人,问到原因,他说:“她那人的确是聪明。”随后,他举了“聪明”的例子。两人是在深圳打工时认识的,结婚后,他回省城打工,老婆则回农村婆家生孩子。分居两地,她独自与婚前从未谋面的公婆一处生活,南方人受不了干燥的气候,连续流了一个月鼻血。有人问:“她不会埋怨你吗?”他得意地摇摇头,她从不抱怨赚得少、压力大,在我提到时她还劝解:“我们需要那么多钱干吗?”这位丈夫打趣,“原本我就急,她再抱怨我可怎么活?”说话间,脸上露出对妻子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爱情的幽默小李:半月前,我站在一位美丽姑娘的窗下向她唱情歌,她投给我一束鲜花。小胡:那你头上的伤疤是怎么回事?小李:噢,她忘了把鲜花从盆里拔出来!2.公司经理追求手下的女秘书。“亲爱的,你不是答应嫁给我吗?”“我在哪里说过这话?”“在去深圳旅游的...  相似文献   

14.
妈妈“命令”文/陆静母亲在40岁生我时难产,所以,姐弟四人中,我是唯一生在医院里洁白的产床上的。母亲紧闭着双眼对父亲说:“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母亲对我总是呵责多于慈祥。母亲常向我们唠叨我们从未见过面的两个哥和一个姐姐,是如何...  相似文献   

15.
小河岸边     
岁月流水,冲刷我的记忆堤岸,往事似那泛起的浪花,把我带回了故乡的小河。小河岸边有我小时爬过的大柳树,有我外婆单薄的身影……当我还在嗷嗷待哺的时候,妈妈就把我送到了小河边的外婆家。外婆疼我爱我,酷暑里用蒲扇为我驱蚊,寒冬天用热水为我暖脚。她亲手偎出的米粥,滋养我一天天长大。当我璃研学步时,外婆那双苍老的手总是在小心地护着我。当我用稚嫩的声音呼唤“外婆”时,外婆高兴地把我搂在怀里,眼睛里滚落出两行泪水。外婆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但我在她的身边学到了很多很多。她教我挑水、割草、放牛;教我洗衣补袜、煮饭…  相似文献   

16.
家里有一套锡制茶具,扁身材提梁茶壶和四只小茶杯,上面雕镌有木槿花和吉隆坡电视塔,托盘则浅刻着清真风格的花卉蔓草。这是我从马来西亚旅行带回来的。记得有一次央视“正大综艺”做节目介绍马来西亚,大屏幕显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提梁锡壶。于是,就对这个走马观花过的国家油然而生一种亲切。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宫     
《老年人》1994,(10)
文化宫一脉相承一长者陪夫人在公园散步,看见两个年轻人在嬉戏.便对老伴说:“这穿戴,这发型,男不男女不女的,唉,像什么样子!”路边的一位中年人答腔了:“那是我的两个宝贝女哩!”长者回头致意:“老弟,您没有陪夫人一同来散步?”那人笑道:“我那男人到深圳进...  相似文献   

18.
罗朝霞 《老年人》2013,(11):34-34
儿子今年3月从美国芝加哥来三亚探亲。在他带回来送给我的礼物中有20多个精美的塑料袋,上面写着英文和韩文,左下方印有芦荟、黄瓜等植物水果彩色图案,右下方则是一个美女头像。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忙问儿子是否搞错了。儿子满面笑容,告诉我说:“没有搞错,这是我给您买的韩国面膜。”“面膜?”我感到十分意外,我都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儿子给我买这些年轻人用的玩意儿,不是白花钱吗?  相似文献   

19.
夏芒 《金色年华》2008,(2):24-25
他好不容易才打进电话,所以很激动,第一句话说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现在……在……深圳”。那感觉好像是他从南方跑步来到北京,终于与“青春热线”接上头儿了。这让我感到,他在深圳可能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和感受想告诉我们,就说,你歇一歇,慢慢讲。  相似文献   

20.
烫金     
老鲁当上“一把手”以后一再地给我来电话,让我到他“寒舍”小叙,我一推再推。春节将近,他又来电话热情邀请。作为大学时睡上下铺的老同学,再不去似太绝情,于是坐上他派来接我的奥迪车,到了他那“寒舍”。说实在的,跟“下海”发了财的老同学们相比,他那四室两厅的单元房确实显得素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