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1953年到1981年,举国上下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广泛而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曾经涉及全国大部分家庭,且产生过极大影响。四川是人口大省,当时隶属四川省的重庆市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政策性移民的组成部分,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重庆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重庆知青的移民运动、移民前后的生存状态、知青的返城与困惑、知青的移民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北大荒知青散文有四种主题走向:书写苦难而赞美苦难;回忆青春而讴歌青春;质疑“理想”狂热,批判残酷历史;反思知青自身的历史责任.大体说来,后两种主题较为深刻,而前两种主题虽然扭曲,也是部分知青真实心态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就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迁徙。作为文化观念形态之一的知青小说深受文化迁徙的影响,上层的审视和下层的归化在知青小说叙事中得到了统一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知青文学的序列里,新疆军垦的知青文学颇有特色。这是新疆军垦的知青文学所展示的异域风光所引发的读者向往感所致,也是因为在这些知青文学里所呈现的一贯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所致。新疆军垦知识青年文学选择了共同的思想主题和文学精神,表现与自然作斗争的开发新疆的生产劳动,表现投身于新疆军垦生产建设的知识青年的劳动和思想改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牺牲精神,以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坚定信念。然而,在那些高扬革命精神的作品里,在激昂的语句里,是精神的乏味。文革时期新疆军垦知青文学所呈现的激昂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只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作为,根本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是应时代政治的需要而创作的,一方面是时代激情的抒发,一方面是废墟上的狂舞。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积淀,“知青情结”是有着相同经历的整整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民的热恋、对青春的追恋和对精神的苦恋四大社会特征。然而,透过这一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又折射出被“左”的错误耽误和伤害的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和遗憾:畸形的知识结构,局限的社会视野,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二重性特征正是“知青情结”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6.
1 新时期的知青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出现了象粱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的《蹉跎岁月》、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等一批知青题材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那场历史不会再演的上山下乡运动,从一个侧面总结了“文化革命”的历史教训;而且是因为它们和它们的作者的崛起,形成了一个思想敏锐、富于创造精神的文学群体。当年的知识青年中间,不少人已成为今天的青年作家,成为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论杨沫     
一个个朝气勃勃的青年,一面面火红青春的旗帜,一腔腔沸腾的热血,一阵阵悲愤有力的救亡歌声和射向敌寇的枪声——这绚丽多彩的文学画面和优美动人的艺术旋律,来自她——一个毕生为知识分子谱写青春之歌的作家杨沫的心灵深处和如花笔下。她的以长篇小说“三歌”为主体的与散文和中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文学创作,把一代知识青年在祖国大苦大难的年月里、艰难奋争的激流中觉醒、成长、奋斗的曲折历程展现给我们,引起了并赢得了新一代青年的激动和思索、仰慕和尊敬。由此,在新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留下了耐人欣赏和玩味的朵朵英华,缕缕芳菲。一谱写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并不是杨沫由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引发的偶然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源流》2011,(23):82-85
四十多年前,成千上万的青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指引下,满怀豪情地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些青春年少的青年已双鬓斑白。这些珍贵的照片,记载了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录着他们抛洒热血和美好年华的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9.
青春无悔     
王娟 《社区》2012,(35):32-32
西双版纳,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而言,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第二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数年前,一部名叫《孽债》的电视剧,不知勾起了多少上海人难忘的知青情结。在知青下乡40余年后,我这个上海人也有幸趁着青春年华到西双版纳挂职锻炼,实地体验西双版纳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知青的后代(我母亲当年是去北方插队的知青).寻觅着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往昔岁月,感受着他们如今的安稳和遥念。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始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共运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以影响知识青年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与理想为标识来审视知识青年成长的历史图景。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始终将个人使命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密勾连起来,一方面广泛参与社会运动以强化实践能力而承载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加入青年社团以深化理论认识而凝炼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1.
知青文学是我国二十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体是知青小说。大多数的知青小说家多采取或哭诉、或讥讽、或咒骂的方式来展示“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境遇,而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却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所特有的真诚与“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来说,五十年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它却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五十年前的事情可能早己成为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但对那些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书写过历史的人来说,五十年前的往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的,尤其是那些曾经影响自己一生荣辱的事件又怎么会忘记呢!这是我在读贺明著《忠诚——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坎坷经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一书时的一种思绪。  相似文献   

13.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4.
记者:马教授,听说这两年您在做一部电视专题片叫作《中国老三届》,您是怎度想起搞这部片子的呢?马小军(中共中央革校教授,以下简称马):我对“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题材一直比较关心,从1979年开始的“知青”热大概经过了几个浪潮,我一直都很关注,因为自己是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那些年的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影不管怎样,至少它给每个个体留下的东西一定是终身难忘的。你想把它忘却,想把伤疤抹平、淡忘都是不可能的。我从1978年开始一直讯书、教书,在文化知识圈子里,对有关“知青”的文学活动、社会活动都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代”代表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知青代”则浓缩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晚生代”的异军突起,正是中国新的一代诞生的文学上的标志,其灵魂也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异质社会的烙印。学术界有勇气正视他们是“五四代”、“知青代”之后的又一“代”吗 ?  相似文献   

16.
曾著有《中国知青史》的刘小萌博士新近又推出了《中国知青口述史》(以下简称《知青口述》) [1 ] 。该书 5 0多万字 ,是从他采访过的数十位对象中择取了 1 3位知青的口述编纂而成。从类型上看 ,作者尽量想使它具有比较广泛的涵盖面 ,所以挑选出来的有三类 :当年的知青典型、知青中的“民间领袖”和默默无闻的平常人。在“序言”里作者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内容和特点 ,并对“口述的价值与局限”进行了扼要的探讨。此外又以“导读”的形式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了概述 ;在每篇口述之前都有一个“采访前记”交代背景资料访谈感受 ,一…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集中展示了习近平青年时期里的知青故事,反映了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群众学习、爱读书,勇敢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挑战、乐观向上"五种青春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深入了解习近平知青故事内容,准确把握青春精神内涵,把其与慕课、微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糅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天津知识青年长征队徒步一千多公里来到山西最南端的平陆县穷困山区毛家山插队落户,他们的事迹当时闻名全国。那时,我还在平陆县文化馆工作,应山西省出版社约稿,要求我画一套《战斗在毛家山的知识青年》组画。为此,1970年8月的一天,我来到毛家山采访,找素材,正遇上第二天全体知青要到几十里外的黄家庄原始森林去背树。翌日,我和毛家山的知青半夜三点起床,早饭后一起去黄家庄,赶到时已中午12点了。这里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山路崎岖,路途艰难。因为交通不便,当地人很少出门,据说许多人还没见过汽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见过。任何交通工具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一之 《中华魂》2013,(2):41-41
仇方迎主编的《开往扎鲁特草原的826专列》——一群北京知识青年的传奇故事一书正式出版了,我答应为该书写一个书评,但是很久无法动笔。面对着我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群,熟悉的事情,熟悉的经历,熟悉的地方,我却感到了知青的那段历史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那样的复杂,那样的纠结,那样的不堪回首,同时也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单纯,那样的令人难忘,以致我每每动笔的时候因激动和思绪万千而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从1968年到1978年,大约1700万中国城市大中专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城市,奔向农村,投身于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中国当代历史的一部分,是未来中国当代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下关于知青史的研究最紧要的是对有关知青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知青史料的内容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档案文献史料;2.文字史料;3.文物史料;4.口述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