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日益严峻的复合型灾害风险,使得传统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与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韧性治理理念逐渐引起重视。韧性城市治理体系具有健全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公众参与及社会创新、敏锐的风险识别力,以及快速的环境适应和恢复能力等特征。我国韧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面临城市建设规划有待升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城市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应升级建设规划,优化韧性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经济和社会韧性,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韧性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城市良性建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新兴数字技术不断加深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治理,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梳理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过程,构建城市韧性水平和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障碍度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数字技术和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探讨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技术和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也在不断上升。第二,我国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耦合空间差异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其中,华中、华北地区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更为均衡,而华南地区的失调水平最高。第三,数字基础设施和社会韧性是影响数字技术系统和城市韧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要积极搭建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和融合互通的数据平台;推动资源和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促进与周边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福利提升,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1—2020年各城市分系统韧性和复合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使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位于中等韧性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倒V形。具体而言,经济系统韧性以较低韧性水平和中等韧性水平为主,社会系统韧性以中等韧性水平和较高韧性水平为主,生态系统韧性以较高韧性水平为主,而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则主要分布在较低至较高韧性水平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社会用电量因子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从分系统来看,社会系统始终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关键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旭晓 《南都学坛》2022,42(1):98-10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快速流动增加了公共危机跨域传播风险.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采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部地区4个都市圈26个城市韧性,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维度韧性由好到差依次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一直属于中度韧性;综合韧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南昌、郑州和长沙都市圈;基础力是合肥、南昌和长沙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正向影响因素,吸引力是郑州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最主要正向影响因素,内源力不足是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制约因素,创新力和软实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5.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6.
城市需要足够的韧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统筹规划城市韧性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OPSIS熵权法模型测度2011-2018年期间安徽省各地级市韧性评价值,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安徽各城市韧性演化情况.安徽16个地级市的平均韧性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暂不存在区域间城市韧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安徽各城市应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加剧。为有效应对冲击和扰动并提高城市自我恢复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共识。从韧性视角出发,基于PSR模型构建评估体系,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市韧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大部分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有所提升,到2020年各市韧性水平差距缩小且各梯度韧性水平差异发生变化;安徽省城市韧性水平等级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分异情况;影响城市韧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支出,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矿山数量大、分布广。无论是生产阶段还是闭矿后 ,矿山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的发生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是制约矿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归纳了矿山灾害类型 ,分析诱发因素及造成的损失情况 ,对矿山灾害影响矿区城市经济的特征进行探讨 ,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各类风险抵御能力,成为学界与政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韧性城市在空间层面表现出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智慧性的特点,在居民层面体现为适应性、反思性、学习性和协作性特质。因此,对韧性城市的评估工作往往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等关键要素建立指标体系。立足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视野,针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完善韧性战略规划、推进韧性共同体建设、提升韧性城市建设的项目化标准化、优化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协商机制、用好信息化智能化机制等方面构筑中国式“韧性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栅格数据,测算了2008—2019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并研究了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类型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产业无关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经济韧性相对越强,而相关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部分负向作用。多种检验表明上述结果稳健。不同城市规模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具有一定区别,但总体上同质性大于异质性。利用中介效应检验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后发现,服务业无关多样化可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提高城市的经济韧性。因此,城市经济规划建设中应将提升经济韧性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结合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规模适度提高城市产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基础设施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中国省际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区域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将区域基础设施按照通常标准划分为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并依据加权求和法得出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得分,以此得分为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区位和政策优势以外,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粮食供应链韧性决定粮食安全,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具有精准定位供应链韧性支撑点和障碍点的优势。本研究以2003—2021年为周期,通过动态熵权测度数字经济指数和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效应及区域差异。在农业领域,数字经济主要贡献源于数字基础设施,但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抵抗力,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技术制约导致恢复力和变革力成为短板。自然资源禀赋仍是主导因素,粮食供应链韧性和数字经济指数较高的区域基本重合,对粮食供应链水平的区域分布影响较小。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度和匹配度,将农业数字化发展纳入城镇化规划,聚焦农业资源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提升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组态视角,选取2020-2021年我国36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的数据,运用QCA方法分别探讨了抵御期和恢复期高(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组态,并明晰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抵御期和恢复期中均未发现有单个前因构成高(低)城市经济韧性的必要条件。(2)抵御期和恢复期高城市经济韧性的组态构型分别为6类及3类,各组态经济韧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其中政府干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被结构性因素间的综合作用显著弱化,各城市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韧性跃升路径。(3)高(低)外贸依存和高(低)数字经济发展对恢复期高(低)城市经济韧性的产生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数字贸易可能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和韧性提升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明确区分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流量的基础上,将两类变量引入共同的分析框架,利用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流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对同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资本流量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影响远远大于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基础设施资本流量规模大的区域(东部)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度小于城市基础设施流量规模小的区域(中西部).  相似文献   

16.
村域社会治理是我国治理现代化末梢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安徽省27个村居的实地调查,探讨了技术、组织及环境对社会治理绩效的联动效应及其驱动路径。结果发现,组织是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组织与环境能够形成多种高绩效社会治理的驱动路径,同时地域条件的多样性会促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治理模式。建议各村居要重点发挥组织力量,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化的持续推进,现阶段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高成本严重阻碍其发展。为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识别出设计、生产、运输和装配4个阶段的影响因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社会关系网络,使用Ucinet6.199软件进行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分析。结果表明,预制率和装配率、建筑形式和规模、构件拆分的合理性与标准化程度、施工现场管理和吊装水平及工种间的协同配合对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较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建议,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楼宇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土地资源短缺、产业集聚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天津楼宇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基础设施配建、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规划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与招商引资这四个主范畴对楼宇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基础设施配建、服务体系建设是前置因素,政府规划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与招商引是强化驱动因素,但它们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在此基础上,构建楼宇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为政府促进楼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区域特点,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TOPSIS模型对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集成核密度估计和空间布局分析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演变上,皖江城市带物流能力整体呈稳中向好态势,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在空间分布上,合肥市物流能力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相邻年份皖江城市带物流能力空间分布保持不变。因此,物流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城市政府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具有较高物流能力的城市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物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2021年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并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时期看,科技创新在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金融集聚能够强化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因此,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水平、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