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本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本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日记。这么小的孩子只会根据老师的意思,造很简单的句子。这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一共写了四句,前两句最让人触目惊心:“我最恨爷爷!  相似文献   

2.
《快乐青春》2011,(9):43-43
老师说:“这是一幅世界地图,谁来找找美洲?”学生冯笛走到地图前,指了指美洲的位置。老师说:“对了。同学们,现在告诉我,是谁发现了美洲?”众学生一齐回答:“是冯笛!”  相似文献   

3.
《快乐青春》2020,(4):42-44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这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愉快地问候之后,魏老师神秘而诡异地问:“送给你们一份大礼要不要?”(开篇直奔主题,以老师的一句问话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礼物,还大礼?那岂能不要!”班里一时炸开了锅。“既然要,那你们先猜猜会是什么礼物吧。”魏老师卖起了关子。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高中逻辑课教学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老师,‘队上的稻子基本上全部收完了’一句是对还是错?”老师:“错了!”学生:“那么错在哪里呢?”老师正好抓上这个句子来加深学生对“判断要恰当”的印象,于是循循善诱地说:“很显然,这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5.
戒烟记     
“戒烟吧,有什么抽头?你看人家隔壁老王说戒就戒了,谁像你,死顽固!”妻说。 “戒!不戒不是人!”听着妻近似哀求的劝告,我斩钉截铁地表态。 戒烟难不难?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戒烟比什么都容易,我已经戒过一千次了。你说难不难?  相似文献   

6.
开胃豆     
《快乐青春》2020,(1):67-68
如果李白活到现在。老师问冯笛:“如果诗人李白活到现在,会有什么贡献?”冯笛:“老师,说危害行不行?”老师:“危害?你说给我听听。”冯笛:“我们背诵古诗的量会增加!”全班惊呆....  相似文献   

7.
“1+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班会的标题。同学中立刻有人说开了俏皮话:“嘻嘻,拿谁当幼儿园大班呢!”“还不是那个希望工程,‘1(+)1=2(爱)’!”司空见惯的班会,大家早就不以为然了。然而,当三个朝阳地区的辍学孩子当真站在我们面前时,谁都笑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2,(4):104-108
“谁不”由一种反问格式渐而演变为一种以非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遍指句 ,跟“谁都”、“谁也”格式有了相同的句式意义。本文就“不”、“都”、“也”的分布及语义特征入手 ,讨论了形成这一相同句式意义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可逆句指的是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结构可互换而表达的语义基本不变的一种句式。以可逆句“英雄出少年”“少年出英雄”和“他是谁”“谁是他”为例,结合静态和动态可以发现,在静态的句子层面,可逆句是可逆的,成分换位后语义角色不变;在动态的语篇层面,可逆句不可逆,不同的句子适应不同的上下文。具体到这两组句子,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使用频率和语篇然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观察,同学们马上会想到眼睛。那还用说,没有眼睛谁能看到东西呀!没错,可光靠眼睛也不行啊!什么什么?难道看东西还用眉毛帮忙?嘿嘿,你说对了,不仅需要眉毛,还需要其他“伙伴”一起帮忙呢!  相似文献   

11.
生日凶案     
赵成群 《快乐青春》2014,(12):90-90
一名身怀利器的男子被人用刀当场砍死。当时正在开生日晚会,许多嘉宾目睹这个杀人的情景,可谁也不认为杀人者有罪。开庭时,嫌疑犯只讲了一句:“我是自卫杀人的!”法官就释放了他。据说嫌疑犯杀人的刀不是死者所拥有的那样一柄利刃,显然是嫌疑犯带来的,应该是“有预谋”的凶杀吧!况且,他在众目睽睽下夺去死者的生命,不应该被无罪释放。想一想,嫌疑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不构成“持刀杀人罪”呢?  相似文献   

12.
因教学需要重学毛主席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对“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一句,有一点新体会。“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句,诸家多解释为“好久就怀有凌云壮志,要重新攀登巍峨的井冈山”。(如吉林师大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一九七七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对此,我有个疑问,这里的主语是谁呢?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谦虚的品质,是举世景仰,人所共知的。毛主席会不会在词中  相似文献   

13.
杜春蕾 《快乐青春》2010,(10):76-79
单看学习成绩的话,唐凡应该属于“差生”一族,可老师们谁都不认为他是“差生”。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三班的李老师对此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江山 《快乐青春》2011,(1):68-74
上学出门,向爸爸、妈妈摆摆手,亲切地说一声:“爸爸、妈妈,再见!”走进学校,见到老师,鞠躬致礼,道一声:“老师早!”  相似文献   

15.
面对婚姻中出现的种种困惑与考验.有人选择快刀斩乱麻.一句“离婚”。仿佛立刻轻松置身事外;有人选择委曲求全,一句“凑合过”,义说得何等辛酸!然而有关专家告诉我们.有一些认为“爱情已经远去”的心理感受,其实恰恰是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可以选择结束婚姻,但绝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结束,否则,注定会在多年之后的醒悟中抱憾终生。  相似文献   

16.
探幽绩溪     
“绩溪,古属新安郡,后属徽州府,现划为宣城市。大概是一种心理定势吧,说起徽州我便会毫不思索地娓娓道来,如数珍宝。与文人交谈,我会道出一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等等尽显炫耀。与商人交流,动辄以徽商、儒商而自居。总之,谈到故乡,谈到徽州,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时兴趣所至,还会详细地诠释述说。”——作者之于徽州,感情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17.
张莹 《兰州学刊》2011,(8):134-138
“谁、什么”属于名词,分别用来表示无特定特征的人和物,它们的语义特征由常量[+人]/[+物]和变量组成。由“谁、什么”所构成的疑问句、否定句、反问句其实都和“谁、什么”独特的语义特征有关。“谁、什么”和疑问句不过是焦点的实现关系,如果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变量要求赋值,就会携带焦点特征[+F]进入句法结构,从而形成疑问句。反之,在句中表示所有的人或物,因此否定它们也就否定了全部。带“谁、什么”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不过是一般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语言中有两种范围限定式——前加式和后加式来限定“谁、什么”的指称范围。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的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中有这样一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果真“要做一番比黄巢更大的事业”吗?否。只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看一看黄巢起义的英雄业绩,就可以搞清楚宋江“笑黄巢”的反动立场及其丑恶灵魂。谁是英雄,谁是奴才;谁是革命派,谁是投降派,便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9.
孩子有了心里话会对谁说?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当他们烦闷或苦恼时,在倾诉对象选择上,父母强于老师,同学多于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尚不能成为青少年能讲真心话的“朋友”。 这项调查是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少儿教育系教授吴云清主持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北京的10所中小学,收回有效问卷433份。  相似文献   

20.
都动手     
《快乐青春》2011,(11):11-11
星期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你们星期天谁做了好事?”冯笛说:“我们5个人一起搀扶一位老奶奶过了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