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思考张家钊当我们审视当代中国文化时,如果不困于书本上的审美理论和概念,就不能不承认当代审美文化已经浸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你打开电视,或翻阅报刊,或在闹市街头创览,你都会感到审美文化无处不在:它借助电视剧、港台娱乐片、卡拉OK、...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争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地纪,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失误。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讨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关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我以为,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对它作批判性穿透仍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大众审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大众欲望的基本状况和投射的要求相联系的。由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大众文化"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西方的"大众文化"不能等同,它在中国有自己的产生土壤。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民间文化、市民文化,经历了现代的"大众文学",发展到了当代的"大众文化",从文化与政治的典型结合时期,过渡到了文化依附于经济的时代。但无论它以哪种方式出现,它的面向对象都是大众。  相似文献   

4.
迷—大众文化特性及效应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其之所以能迅速蔓延 ,是因为它确有让大众迷恋之处。它满足了大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苍白的文化空间。但大众文化又具有强烈的迷幻效应 ,大众自以为从中获得了个性、独立和自主 ,实则常常感到迷茫、迷惑。如果不正视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只会带来真正个人性、创造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传播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七十年代末以前,恐怕没有多少人听说过MTV、录像带、电视连续剧、镭射歌舞厅、卡拉OK、地摊畅销读物、广告流行歌曲、文化衫、激光影碟、电脑互联网络等等消费文化种类.随着大众传播在社会高度商品化和对外开放形势下的迅速普及,这些信息社会特有的新型产业不但蓬蓬勃勃应运而生,还直接促成了审美文化传统形态、美学内涵的不断消解和新成分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4,(8):129-132
电视巳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展开的一个结果,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泛化”即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理论是我们确认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同质性的基本依据。电视之于当代社会文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正是大众文化权力扩张的一种证明。  相似文献   

7.
电视是大众文化的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传播载体,集声、屏、报多种传播优势于一体,所以,电视必然承担着当代大众文化的主导者和大众文化属性审美取向引导者的责任。因此,要想优化电视主导文化的功能,就必须进一步细分观众群和节目的功能类别,展现节目独特的个性,用符合审美取向的大众的逻辑和大众传媒的大众对话。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9.
高敬军 《理论界》2004,(6):172-172
大众文化,它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作为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构成人的精神再生产的母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进行自我抚慰的文化形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对受众实施持续影响的技术性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技术合谋,使大众  相似文献   

10.
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嬗变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否认大众文化政治上的进步性,认为大众规避性的或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试图充当大众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倾向于贬低其为之代言的大众。费斯克试图重新解释大众的力量,将之视为一种尚未开发的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归纳了社会变革的两种模式,即激进模式和大众模式。大众文化的政治是进步的而非激进的,是微观政治而非宏观政治。社会变革的大众模式虽然不是以推翻统治权力为直接目的,但是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激进的社会革命。费斯克的观点代表了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等分析大众文化政治的另一种视野,它是可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参考和借鉴的一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张义宾当代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现代传媒生产和传播的通俗文化,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最触目的文化现象之一。80年代初期,它还是不合正统文化观念的怪物,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指责、嘲讽。但它蕴含着顽强的内在生命力,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连...  相似文献   

14.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15.
大众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立场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知识分子"大众导师"的地位相比,现代知识分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话语挑战。大众文化产品的"无孔不入",大众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知识及知识分子与大众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社会中,现代知识分子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从中心走向了边缘,面对文化资本失落、大众崇拜转移、知识分子的分化,客观公正地评价大众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主动承担起文化批判的任务,是知识分子必须坚持的立场和使命。大众文化以它极强的吞噬能力正在迅速推进这一时代。不失天职的知识分子应该始终站在一个普遍的、综合性的角度针砭时弊,充当起"漫漫长夜的守更人"(曼海姆语),主动承担文化批判的任务,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大众文化的走向,去揭示隐伏在大众文化背后的危机,以冷静的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以纯理性的论证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道夫 《学术研究》2003,(1):100-104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文本,并分析了大众文本阅读的愉悦和快乐;他借用布迪厄“趣味差异”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考察了不同于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和快感、狂欢的审美体验;他在斯图尔特·霍的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化理论和受众意义再生产的主张;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为他的“文化抵抗”说提供了直接的理论灵感和理论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大众文化成为最为典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在市民土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模式,娱乐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当代丑文化逐渐告别传统的精英姿态,它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发生了新变.传统丑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崇高化、精神性的品性,在当代丑文化那里逐渐让位给复制性、滑稽化和生物性的内容.当代大众借由丑的刺激实现对焦虑、空虚的发泄,并由此得以暂时摆脱现实,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身体对话.  相似文献   

20.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