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俳句作为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的俳句,与中国文化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正是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审美意境,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蕉风"。本文旨在梳理"蕉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探讨芭蕉对这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同化及如何将其融入到日本本土俳句之中,形成自己的别具一格并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郭雪妮 《兰州学刊》2012,(11):75-79,123
日本文学中的胡姬形象无疑来源于唐诗,但其创作的触发点则始于20世纪初日本对"西域"的发现与研究。日本作家渴望突破岛国文化的狭隘视角,以胡姬形象为媒介传达日本人对广袤西域风土的憧憬与想象,并通过虚构胡姬与日本遣唐使的恋情,来证明正是长安这个"文化之道",沟通了古代日本与"西域"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等中国的唐诗选本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知识阶层和出版界人士根据日本人学习汉诗以及商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建构,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的既定规范,又与日本人审美情趣逐渐接近的特殊文体,为汉诗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萍 《理论界》2005,(12):160-161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国际文化视野,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佳作。研究唐诗创作的国际文化视野,对新时期中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唐诗日译就有了一整套按唐诗顺序进行假名标注和文言翻译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现代日语的唐诗翻译风格.这种翻译风格的转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化需求.运用翻译理论和有关知识,探讨了唐诗日译文言翻译风格以及向现代日语翻译风格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英译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唐诗英译和文化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唐诗的英译研究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存在、支配和贯穿于译者对诗歌文本的选择、阐释及翻译策略的运用之中。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宽容的译诗评价多元体系,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波峰,也是世界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唐文化艺苑里,唐诗的成就更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诗体大备的时代.“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①唐诗为什么会取得那么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个典型的宗法王朝,宗法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代唐诗从诗人到诗论到诗歌题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宗法文化的影响,唐诗创作带有鲜明的宗法文化色彩。   相似文献   

9.
明代传奇和杂剧作品中都出现了"集唐"现象,这与时代的文化取向和传播氛围密切相关.明人对唐代文化的向往与追慕,是"集唐"的文化渊源;大量别集、选集的刊刻,文人热衷创作集唐诗等,是"集唐"的现实基础.另外,明人的集唐诗反映出对中晚唐诗歌的偏重,与"诗必盛唐"的主流观点有明显区别,借助于此,正可全面把握明代唐诗传播与接受的真实状况.而唐诗以戏剧为传播途径,客观上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0.
赵小华  何晓园 《学术研究》2007,2(8):145-149
唐诗善写情、景,以丰神情韵见长,但也不乏议论。唐诗中的议论往往与写景、叙事、言志和抒情等表现手法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与理、思与致的天然融合,构成了唐诗在运用议论手法上的最主要特征。唐诗中议论的大量、恰当使用,体现出唐人高度的主体意识,这尤其集中表现在唐代诗人吟唱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体味深刻哲理的诗歌中。唐诗中的议论既是对前代诗歌议论传统的继承,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创作在唐代出现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诗歌创作成就达到顶峰。唐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哲理,是对青年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引导唐诗诵读,能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得到很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清代唐诗注释家们充分吸纳了时代的学术养分,在诗歌注释中发散出带有时代普遍性的学术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理念.本文以清人唐诗注释为语料,从注释学与文化学相结合这一角度切入,通过注释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探究清人唐诗注释的文化理念:一是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精神;二是要素与整体交汇融通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三是寓创作于征引式注释中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说不尽的。而言说唐诗之所以能构成经久不衰的文化母题,除了因为唐诗自身具有异常丰赠的社会内涵。精神元素和美的娃力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缘故: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灵慧高迈而情怀远阔的文人雅士,立足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放出各异的审美目光,对唐诗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梳理、发掘与阐释,从而在客观上不断强化和张扬着唐诗原本充沛的内在生命力。新时期以来一向活跃于当代文坛的著名学者,诗评家李元洛,正是这样一位别有慧心与才情且勇于探索和鼎新的唐诗开发者、光扬者。由东方出版中心结集面世的专著《怅…  相似文献   

14.
王树森 《学术界》2015,(2):200-209,328
余恕诚先生在立体建构唐诗的演进体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他既对诗歌迁变的纵向轨迹进行细致寻绎,又对唐诗广泛吸收众体之长、推陈出新,异体交融的恢弘文学景观,作了横向展示。他的唐诗演进体系建构,还特别注意从时代文化土壤与作家主体心理两方面寻找成因,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促成一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5.
查屏球 《学术界》2012,(9):36-49,285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万里集九《晓风集》抄卷,参照内阁文库本《三体幻云抄》,可辑得严予安“和《三体唐诗》绝句”一百六十一首,比照相关文献可考知严子安可能是南宋遗民诗人,其身份近似汪元量.他以和唐诗的方式表达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些诗在传世文献中多已散佚,长期不为人知.从新辑出的诗作看,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各类“三体唐诗”抄卷的文献价值值得关注.自宋以来就有“和唐”之事,但和写整部唐诗选本是《三体唐诗》一书流传之后的事.这既证明《三体唐诗》一书影响甚大,也反映出“和唐”“拟唐”在元已成一时风气.这是当时习诗者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解诗方式与抒情方式.这一风气推动了以选本为中心的唐诗经典系列的形成,强化了人们关于唐诗的经典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李白诗歌的文化审视──评《李白与唐代文化》周熹李白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巨人。在最近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一百个中国人》中,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谈到唐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而讲唐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杜。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17.
<文镜秘府论>引录一篇唐人文论,日本学者怀疑是<芳林要览序>.从四个方面的内外证据作综合考察,这一说法都不可信.这篇文论实为唐中宗或睿宗时康显贞所撰<词苑丽则序>,是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文化对唐代诗人的出处行藏、功业观念、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熔铸了唐诗既注重功名又顺应自然的思想内容和既自由浪漫又淡泊超然的美学风范。除此之外,道教文化对唐诗游仙题材的新开拓、幻想奇境的新探索、玄妙手法的新发展等方面,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石云涛 《社会科学战线》2022,(6):100-111+282
唐诗中有大量咏佛寺的作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向诗歌领域的渗透。佛寺中有各种不同的设施,唐诗中涉及较多的是上人房或上人院,原因是上人房或上人院乃高僧大德所居之所,而在崇尚诗歌的唐代社会,诗人到处受到尊敬和优待,诗人游赏、会聚和入宿上人房和上人院,因而接触高僧的机会很多。这些咏上人房和上人院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佛教发展的盛况,揭示了佛教与唐诗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唐代诗人的活动和创作,了解唐诗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律诗介于古体、律体之间,实难界分。《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和《唐诗解》将其归入古诗,《唐诗归》肯定以古为律,划为律诗,关于诗体归属的分歧和争议实是明代辨体思想的深入展开。从明代唐诗选本中五律的评选,可以看出选家对古律诗的接受与五律体调的建构密切相关。性灵思潮与复古主义的对抗与同化则是展开古律之辨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