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语言史模式与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刘薇琳有关近一些年学术界对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讨,最简要的回顾可以提到,1981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被称为“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全国性规模较大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会后由费独健先生上编了40多万字的文集《中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尚往来"是周代交聘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对等性原则在礼仪上的体现和运用,贯穿于交聘关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四:一曰报礼,即交聘过程中礼仪、仪节的相互回报;二曰报币,即交聘过程中礼品的相互往来回报;三曰报书,即交聘文书之相互回报;四曰报使,即交聘关系中的相互遣使。春秋时期的报使报聘制度与西周时期原生态的制度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时间的间隔由固定变为灵活;使命目的由礼仪性向务实性倾斜;诸侯与周王室的交聘关系日益与诸侯之间的交聘性质接近,"朝"、"聘"之别亦日渐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但是,"礼尚往来"的基本原则却一以贯之而为汉唐及其后交聘制度所继承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澶渊之盟”是辽、宋关系史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王继忠始终以牵线人的身份置身于两朝之间。他努力调停 ,积极奔走 ,耐心劝说 ,认真牵线 ,终于促成盟约。对于他的个人作用 ,从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来说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的宋金关系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一度十分活跃,围绕宋金和战、金宋抗衡、宋代外交、宋金攻辽、谋复燕  相似文献   

5.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赵翼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通史的考证与研究上,创造了“亦考亦评”的史学新体裁,留下了一部部宏篇巨著,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赵翼治史横贯古今,他在《廿二史记》和《陔馀丛考》等书中,对宋金关系史也作出一些论述。这些...  相似文献   

7.
渤海与日本交聘中“高丽国”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与日本建立交聘关系及其努力保持和发展与日本的交聘关系 ,是出于渤海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求。在交聘中 ,渤海统治者的某些做法使日本一度产生渤海是高句丽的后继国的误解 ,日本出于自身利益曾在一段时期内改称渤海为“高丽”。事实上 ,渤海从未明确表示过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国 ,所谓“渤海对高句丽的继承意识”也是一种主观臆想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8.
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启动虽晚但成果丰富.拉美环境史研究在森林史、采矿史、外来物种侵入史、土著民族与国家的环境关系史、环境主义史等方面成果突出,但也存在突出当下主义、忽视城市环境史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如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以及美洲联结在一起,对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自从19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ehofen)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列入国际文化年发展规划,有组织地进行海、陆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各国专家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都致力于保护、研究、利用海…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之在研究中国教育史时,经常要接触到民族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与国外民族的关系,并由这些关系而引起的一切教育上的问题。关于民族的某些问题,如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方面的问题、什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民族关系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方面的问题、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方面的问题等,民族史研究工作者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关。本文所述,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教育史的民族问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16篇,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属理论探讨,共8篇,为上编;一类属史实剖析,且有理论分析贯穿其中,亦8篇,为下编。统观全书,有一条总纲,三个特点: 其总纲是《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1篇。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大量资料,对各家观点分门别类进行了评议。如“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外族’和‘外国’的问题”、“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主体民族问题”和“关于民族关系史研  相似文献   

12.
宋辽交聘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5,(6):169-172
宋辽交聘制度体制完备、职能广泛,使节名称虽多,但类别划分线索清晰;"国信使俗称泛使"的传统解释不准确.在宋辽交聘中,辽朝多采用攻击性策略,得到的经济利益颇多;宋朝常以钱财或土地换取和平,保证了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与宋辽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以丝绸贸易为象征的、曾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贸易关系。明清时期 ,是其发生演变并最后终结的时期。虽然从形式上看 ,中外海上交通的道路并未如古代陆上的“丝绸之路”那样因阻断而荒废 ,反而借着西人的东来殖民而更趋畅达和兴盛 ,然而中西之间贸易关系的性质却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传统模式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日渐让位于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中西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亲,亦被称为"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维系民族友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深人研究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崔明德先生的力作<中国古代和亲史>(全书约7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贯通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学术著作.该书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述深入、逻辑严密,集系统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历史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细读全书,颇多启悟,试为评之.  相似文献   

15.
渤日关系史是渤海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朝、韩、日、俄等国学者围绕渤日关系性质、条件、"国书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渤新关系、高句丽意识等问题著书立说,莫衷一是。文章以中国学者著述为主,参照韩日等国学者主流观点,较系统地勾勒近年来渤日关系史研究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一 民族团结是民族之间故治关系伪一种表现形态。民族产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就发生了一定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4页)这就是说,民族关系受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民族关系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政治关系,在现代民族关系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类型:即民族不平等的关系;民族平等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封建制度时代,各族人民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与往来的关系。但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制约,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本质上来讲,基本上是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与被压迫民族反抗这种民族压迫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不平等基础上的。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封建  相似文献   

17.
学人简介     
李庆新 研究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男 ,汉族。 1962年 10月生于广东揭西。 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 ,其后在广东省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 ;兼任广东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农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隋唐史、中外关系史和岭南区域经济社会史。主持或参与“唐代岭南研究”、“明代华南海外贸易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水运”、“广东通史”等项目研究。合著有《广东通史》古代上卷 (广东高等教育出…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种族构成是多元化的,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以及两大人种混合类型的古代居民都曾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伴随着时代的迁移和文化的交流,各个不同种族的居民在新疆地区的地理分布不断发生变化,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人种地理画卷,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亚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流史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王智娟 《西域研究》2007,(1):116-120
浩罕国,一个已消逝了的中亚汗国,鲜为人知,但它在中亚史、新疆史及中国边疆史上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俄国共同边界大致走向为:“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走,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①问题便是,浩罕是个什么政权?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与清代中国有什么关系?这是研究中亚史、新疆史、中国西部边界沿革和中俄关系史时不容回避的问题。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潘志平研究员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撰写了《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于1991年出…  相似文献   

20.
朱杰勤先生是中外关系史学界著名的专家之一,在其近60年的笔耕墨润中,朱先生在中西交通、中外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华侨华人和东南亚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朱先生对中外关系史学科的贡献更在于其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