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是社会的整体推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是传统发展观的症结之所在,其突出表现是对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和对价值理性的人为贬抑。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问题。要使我国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必须着重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建构问题,尤为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文化的培育,以及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何颖 《学术论坛》2006,(10):149-152
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表现。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变迁,发展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追求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成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显示出区域的、民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有助于根据时代要求和区域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成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都是放眼世界的,然而又都以本民族的传统为基点,从而必须面临大同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其解决.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从道德、知行、民族与国家三个方面对孙、康二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考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袁红涛 《天府新论》2004,(5):119-121,130
在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对宗族制度、家族伦理的批判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重新辨析这一主题的建构过程会发现,对家族的批判不仅是"个人"独立的要求,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也是进行家族批判的另一个基本动力.对宗族制度的批判,对现代民族国家、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倡导最终是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中得以确立,其中充满了歧异与矛盾,以及意识形态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 ,主张变革社会制度结构 ,以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他晚年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批判的现代社会理论 ,也是一种对儒学传统的“礼”、“仁”和“内圣外王”的反思与批判 ,主张重建以“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为核心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6.
文化包容在于异质文化间的理解,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包容,首先需要确立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同时包容的实现还是一个社会权益保障完善的过程、现代文化认知的过程、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以及文化教育和宣传实践的过程,通过权益保障、拉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距离、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以及提升教育与宣传的文化包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并进一步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计划体制和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不仅仅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变迁和抗拒”的复杂状态。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确立现代化工业社会文化精神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一种必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自身的特点和实现现代化所面对的复杂时空背景,使得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充满着极为复杂的冲…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崩解与中国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4 0年以来 ,中国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历程 ,由于传统社会内部机制的限制与现代化外部条件的险恶 ,中国传统社会非但未能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最终却在近代化过程中崩溃 ,中国现代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不得不做出新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现代社会的整合与重建提供了主体性文化结构和价值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既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分析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说明我们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现代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整体文化认同保持高度广泛的同一性并且要不断深化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大语境中,用现代文化的知识、观念和制度去统领转型期各民族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也是以文化为聚合的。民族的存在需要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传承、维护、认同,然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民族成员去超越认同。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难点,也是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确立的正确视角。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一个更能适应本民族发展需要、更能协调环境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精神与物质的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便有了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进而对本民族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2.
张玲丽 《理论界》2006,(11):126-127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她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对于民族的复兴、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造与复兴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员工主体性回归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文化  王映 《学术论坛》2007,30(6):108-112
传统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或服务,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这些认识缺乏主体———生产者,是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至少存在着几对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生产者(员工)与消费者的矛盾,企业与员工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里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改变认识,确立生产者(员工)主体性的理念,才能达致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和谐。尊重员工的主体性,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是当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国家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在国际秩序中面临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任务,这个任务具有超前的优先性,它关涉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关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正当性也经历了创造性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与西方的自由理念相比,平等理念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它既与传统文化中的平均思想相契合,也有利于有效的政治与社会动员。而上述两种任务都是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完成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建构的正当性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也要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与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变迁等概念有相似的含义,即:均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均是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其涵盖面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说从发展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它是对现代化过程发韧以来历史过程的概括,是指社会由“传统”阶段向“现代”阶段的过渡,以及“现代”阶段本身的不断完善。今人讨论“社会发展”时,多是从其狭义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民族的一切发展都始乎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纵线索上新旧矛盾的冲突,而不是横向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但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却可以加剧某一民族中所含历史因素的再选速度,将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一直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的一组命题,因而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阐述传统的涵义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在传统的起点上,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达到对立中的统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善待民族传统,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和谐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与社会的互动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人类社会进化到了现代,20世纪的世界变化之大令人既无限兴奋又更加新奇,使人感叹不已,要想适应今天的社会,就不得不花更多更新的社会化代价了.在中国,崭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已经确立,它要求社会成员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角色.社会现代化要求社会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在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世俗化,在社会文明开化方面的知识化.个人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人的现代意识和潜能充分发挥.而同时人的变革,也不仅是社会变革的附属产品或结果,他们自身也积极参与了社会变革,在全方位现代化过程中,人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察世界近百年来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现代人越多,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越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人们对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计划的全面实施. 本文拟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对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现行省区,台湾具有岛内少数民族、华东南地方、传统中国、现代西方与现代中国五种文化互动的丰富经历和经验,堪称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实验室。台湾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两个方面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华现代化早期即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术传统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