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现代性是伦理生存审美的学术语境.审美共通感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机制.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建基于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会通之上的伦理生存美学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心性伦理学的现代性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变革 ,开辟了生存论美学的现代美学范式 ,是美学现代性的开端。马克思美学从实践和异化两个概念着手 ,探讨审美活动 ,认为它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 ,具有本源性和第一性 ;认为审美与异化具有否定关系 ,审美是对异化的扬弃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5.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主导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生存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实践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有所改进和发展。在批判旧实践美学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同时 ,在多元共存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 ,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使西方美学成为放逐身体的美学,出离身体的精神荒谬地成为审美领域的独裁。放逐身体的荒谬性被卢梭、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注重生存体验的西方哲人发现,并开始了灵肉二元论的反叛之旅。中国现当代美学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误入灵肉二元论泥潭,在西方已然形成二元论反叛潮流的情况下却沉入二元论,身体的审美意义在形式的精神抽象中被决然否定,旗帜鲜明的美学诸派在放逐身体上达成共识。而灵与肉的有机整体性的守持却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性的精要与精华。在西方学者逐渐倾神于生存的有机整体性的当下,承放逐身体的中国现当代美学而来的当下中国美学,如何在继承传统中重返审美家园,并由此发扬光大中国的美学传统,这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超 《东南学术》2012,(3):230-237
作为后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杨春时的美学理论经历了从生存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两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它受到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的影响,建基于生存本体论,以生存的超越性、个体性、自由性批判了实践美学的现实性、集体性和功利性,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新格局。但是,生存论美学没有明确划分存在与生存,因此本体论的基础有所欠缺,也没有克服主体性的倾向。2002年之后,杨春时区别了形而上的存在与形而下的生存,独辟蹊径,把存在定性为我与世界的共在,进而确认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实现了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折。至此,在存在论的基础上,他建构了"主体间性超越美学",完成了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 《人文杂志》2005,1(6):106-11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存美学的三重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存美学的三重超越刘恒健生存美学对于实践美学的超越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在人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超越,或者说是在生存论、价值论意义上的超越。这种人学本体论意义主要包括本源性、本己性和个体性三个方面。因此,如果从美学本体论的层面上看,生存美学对实践美学就有三重超...  相似文献   

11.
陈琰 《学术论坛》2006,1(5):34-38
中西美学都注重听审美,但二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听审美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体验,庄子的心斋把它阐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它带向了边界。而西方美学中的听审美主要是人神同在的一种超越性的经验,通过与自然的分离,它使精神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但也抽掉了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听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审美经验是我们反思审美生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道,道具有天人合一、情理同一的性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道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非认识论的情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由于对道的规定不同,因此各家的美学观念也不同,形成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美学(儒家)和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美学(道家、禅宗等).后期封建社会中国美学本体论分化,个体情感冲破了集体理性规范,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理解应该在现代性的知识学、价值学、本体论三个层面中全面地审视.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之知识学层面表现在学科独立论、审美自律论、美育自律论等;价值学层面表现在美育他律论、"审美功利主义"等;本体论层面可概述为:主张优秀的审美艺术之境就是一种对生存欲望与意志的超越之后所达到的悲剧之境,以悲剧审美、艺术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的终极之源,以审美之悲剧化人生境界为本真人生样态.  相似文献   

14.
王中原 《天府新论》2018,(2):117-123
数字网络技术进一步剥离了艺术作品的实物性存在,使其成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存在物(比特物),艺术功能的基础由此转变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使得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游戏。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拟性、技术本体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游戏特征所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为美学提供了一个调适自身的契机,从而拓展我们对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走向“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当代美学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实践美学阶段(“文革”前)和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现已进入后实践美学时期。 实践美学是八十年代美学的主流学派。但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完成理论体系的建构后,停止了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涌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思潮,中国当代美学进入了后实践美学时期。 后实践美学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开放性、现代性,更多地汲取当代美学的最新成果,恢复了“五四”以来向西方美学开放的传统;2.多元化,改变了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各种观点、各种学说;3.对实践美学有所继承、批判、扬弃和超越。 本文提出建立“超越美学”的构想,它以人的生存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推导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审美的本质规定。认为审美是超越现实的自由生存方式和超越理性的解释方式,审美的本质就是超越。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共同发起的青年美学文艺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西山宾馆召开。讨论会主要围绕下述三个议题进行: 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本体论研究美与艺术的本质,是传统美学与文艺学一直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加以探究的主要问题。然而本世纪初以来,当代西方美学尤其是分析美学却不再作这种形而上的探讨。分析美学认为审美现象之间和艺术品之间没有可以验证的共同本质,因而什么是美与什么是艺术这类命题是无意义的。有的同志认为,传统美学和文艺学的本体论研究企图为关和艺术寻求一个抽象的、规范化的定义,以此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这实质上是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西纯粹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与杨春时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各自的主要代表。马丁·泽尔把审美的核心放在显现,杨春时则认为其乃是存在。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对象组成的审美情境为主要构成,杨春时则提出了审美“现象”,以现象的显现凸显审美的独特性。马丁·泽尔虽然试图超越“存在美学”和“假象美学”的二元区分,但对审美感知的强调使其还停留在西方传统美学的感性学之内,杨春时则汲取了中华古典美学思想,以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创建了生存美学。马丁·泽尔虽然强调了审美乃是哲学的“校正”,突出了审美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中的作用,但审美的地位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定,杨春时则完全突出了审美之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乃是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根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认为人之有情犹天之有气,视情为人之本,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情感本体论有相通之处;王夫之将审美活动视为“自然之华”与人的“心目”“文情”的统一,实际上提出与近现代西方美学近似的“内在眼睛”说与“审美态度”说;王夫之将情与景的统一提到新的高度,他的“景语”说创造性地总结了中国美学中情景观,与现代艺术符号学中讲的“存有”说相贴切;他的“兴”说与“现量”说与近现代西方美学讲的情感思维、直觉思维相切近。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参与美学的提出是对西方康德以来无利害的、静观美学的反思与突破.参与美学摒弃了西方传统中二元对立的自然审美模式,认为自然环境的审美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审美参与.审美者深入参与到自然环境当中,从而形成包含多种感觉经验与多种价值的包容性审美体验,形成一种具包容性的整体性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