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神祇考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05-118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神容成公,名曰"灵鸧"的鸟喙之神太上老君,名曰"罗竝"的牛首之神"天下鬼神之主",即"北太帝君"炎帝(炎罗)等若干重要神祇。陕北汉墓常见的鸟喙之神-牛首之神组合,正是汉代宗教文化在墓葬仪式中的体现。这些关键资料的有效识别,带来汉代神祇认知的突破,可资澄清种种误读,从而把握汉代信仰世界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墓画像中多有孔子见老子图。学界的解释往往执著于历史上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文本,而忽略了汉代道教经典和仪式文本的存在及其直接解释意义。当时老子已是道教中极崇高的"太上老君",其神格仅次于西王母;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证明其命"上属九天君",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成为仙界地位较高的真人。孔、老之间常见的稚童项橐也有相当高的神格。汉墓中孔子见老子画像须于宗教视野获得合理解释。其所表达的是,在地下的世界,死者将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样,往拜老君得道受书,将免鬼官之谪;而"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乃成仙。这就是汉代道教关于死者在冥界转变成仙的仪式逻辑。孔子见老子图乃是汉代道教墓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历久不衰。对《老子》作宗教性比附始于西汉初年。汉初提倡用黄老之术治国,神仙家则视《老子》为治国、修身、修养成仙的经典。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九玄帝君”“太上老君”。至南北朝,老子的教祖地位已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唐代皇帝以老子为族祖,追封其为“玄元皇帝”,奉《老子》为《道德真经》。道教神化老子受了?纬之学神化孔子的启示,佛教传入也起了催青作用,唐朝皇帝攀附老子,又使之加温。《老子》含有可供宗教援用附会的神秘主义因素。道教的根本信仰为《老子》的“道”和“德”,道教徒的修炼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典所宣扬的义理,无不与《老子》在形式和思想上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5,(5)
道家与佛教皆被视为有智慧的哲学学派或宗教,但两大传统的核心思想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呢?将《老子》之"道"所呈现的两两消长之律,以及《中论》的"空"所要展现的缘起中道作一对比,可以析探早期道、佛核心义理系统各自的特色。就《中论》而言,万物间皆是因此故彼的因缘和合,就《老子》来说,万物皆在此彼的盈虚消长之中。佛教的因缘理论与道家的消长之道,虽然在表面上可有相似之处,如共同指出无常变化为世间的现象,但细部而论,佛教的此有彼有的因缘法则、因果律,与道家的此有彼无的消长律,实则并不相同。《中论》上承阿含、般若等思想,表达印度佛学中道不二的意旨,使能舍离二边而从苦难中解脱;其所谈的因缘,牵涉到的法义是四圣谛、十二因缘、空、假名、二谛等。但《老子》象征中国哲学的思想传统,与《庄》、《易》等书开展出阴阳、有无等的两仪、两极、两全或两行之道,重视两两关系间的变化、辩证以及和谐、统一等,所论的消长之道,关联或延伸的哲学概念,乃是道、自然、天人、刚柔、动静、阴阳、虚实、有无等。就此而言,中国老学及道家哲学的两两、两仪之道,与印度中观学和佛教思想的不二中道、不二法门,各自成为不同面向的智慧典范,以因应人生的不同课题。  相似文献   

6.
所谓"东亚儒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各地的儒家传统虽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韩的儒学传统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它们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东亚儒家坚持"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东亚儒家以"人之可完美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身心一如,(2)自他圆融,(3)天人合一,(4)历史意识,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词通常是在歌舞宴饮的场合应歌伎即席演唱之需而倚声填写的,这使其有两个不同于旧诗的特点:一是比旧体诗更具即兴创作的意味,很少渗透理性,是纯粹的感觉印象依照传统诗性文化惯路的呈现;二是比诗具有较多应合社会交流的无形规约,因而在运思结构上更提倡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印象派式的表达和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可谓词的内在结构特征.新诗的传统继承在结构艺术上继承了词的印象派运思结构,但新诗的历史较短,套语和套路的积习不深,新诗的意象化词语及其组合直接来自诗人切身的印象感受,更富有直觉式运思的特点,原生态意味浓,新鲜活泼,更多来自于生活的健康色泽,从而避免了词的"滥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