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一词的 ,他的“全盘西化”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 ,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不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力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 ,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臧宏 《学术界》2006,(1):248-253
郭淑新同志《胡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评价胡适哲学思想的新视角。胡适哲学思想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胡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胡适系统介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这对中国哲学史的真正意义在于经他改造而又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及对这一方法论的运用;继承并具体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冯契先生。  相似文献   

3.
胡适对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的塑造居功至伟.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劣根的批判和反省,胡适认为只有"推到重来"才能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国民.胡适在"文学革命"中,主张用"新国语"来实现国民思想的改造;他还强调,独立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在他看来,塑造新的国民意识,科学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另外,他还特别提出平等对待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可以成为现代国民的先锋.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五四文化英雄谱中之所以能成为急先锋和搴旗者,并以自古成功在尝试的姿态"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新文化,关键在于他始终坚持科学的人生观即发挥科学理性精神的威力。所谓科学的人生观,既"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又"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即胡适科学的人生观是由科学的原理法则或理性精神、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三个维面构成;而崇尚科学理性、尊重科学精神、恪守科学人生观则成了胡适生命的价值根基与创建现代文化文学的精神柱石。正是在科学人生观的制导下,胡适开拓了诸多人文科学领域以创造新文化、设计了诸多文学变革方案以建设新文学;其科学人生观对于推动当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洪 《学术界》2002,(3):202-211
在现代学人中 ,胡适对反作伪有开山贡献。他依据“历史的文学观念” ,对前人著书立说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 ,冤枉者为之辩诬 ,作伪者为之揭露。对同时代人受诬及自己遭遇剽窃 ,也是“冤枉者为之辩诬 ,作伪者为之揭露”。尽管胡适的反作“伪”的思想和实践 ,有不顾朋友面子的书卷气 ,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但对今天中国惩治学术腐败 ,仍然具有直接现实意义。本题的另两篇 ,分别探讨了胡适与韦莲司婚外恋所包含的真实意义以及对《〈胡适手稿〉话回归》一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6.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8,36(1):135-138
近代以来的女权话题能够进入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视域,缘自以下两种态度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目的上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再造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努力方向上的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权思想的贡献和规约: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引发全国政治运动的高潮期,《新青年》同仁们原有的不太显露的思想分歧,开始逐渐表面化。胡适这篇带有前瞻性的总结性文章,表明他继续坚持思想文艺方面的变革路线,并系统提出一个建设新文化的纲领。这个纲领同他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所持的立场,保持着高度紧密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胡适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胡适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呈正面的,抑或负面的倾向?……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青年学者胡晓,经过多年的艰辛求索,撰成了《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一书,对上述问题创发新议,使胡适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胡适思想。作为一个实验主义者,胡适一生讲究实效,不尚空议;对纯理论的思辨没有兴趣,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贴得很近,他的著述呈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毕生从事教育、学术和文化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发展。胡适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思想对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诸多的启迪和参考意义。胡适思想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领导白话国语运动取得成功;倡导个性解放,提出“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界说;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思想,反对武断迷信;创立新学术典范等。第二,在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上,胡适最早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纲领性意见,对中西文化交流持开放性的态度,反对所谓本位文化观,主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通过充分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第三,在政治变革上,胡适并不绝对地反对暴力革命,但更主张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创建新的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四,在对待外国列强的态度上,胡适既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又主张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情绪化地简单排外。  相似文献   

10.
胡适曾多次表示他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来表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体验与看法.胡适喜欢“中国文艺复兴”这个题目的起因来自《新潮》的英文刊名,而它的历史根据主要有三: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诞生是对古代白话文学传统的“有意识”的复兴,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类同;中西两个文艺复兴运动,都体现了“一种对人类解放要求”,反映了个体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中国人的思想或人性的解放,所凭借的强大精神武器应是“赛先生”即科学精神或科学人生观,与“德先生”即德莫克拉西或人文主义所结成的坚固思想同盟.胡适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贡献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然而他对其历史局限认识不清又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9):72-82
胡适的文学思想具有决绝传统文化、变革艺术形式及启蒙的先锋性。胡适以自由思想为文学思想的资源,不唯信传统、宗教、权力,坚持自主的理性思考,主张用白话取代文言,革新中国文学的语言工具,彻底摧毁守旧的、承载封建思想文化的文言语言工具,催生一种承载新思想、新文化的白话工具,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满足人的自由言说,充分、自由地抒写个人的思想情感,提倡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勇于批判社会的种种束缚人的解放的文化,体现人的觉醒和人的发现,创造尊重个人价值的人的文学,彻底颠覆了统领中国文化二千余年的文言文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异军突起"的基本发生形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于胡适成为文学革命首倡者乃至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和自由知识分子来说,20世纪初他在上海新式学校的数年求学经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一期间,胡适确立了青年时期的自我。他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自命为"新人物",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胡适还主办《竞业旬报》,这种早期的以写文章方式关怀社会、启发民众的训练,以及熟练地使用白话文进行自我表达的成功经验,为胡适后来选择"秃笔救国"道路、成为新文学前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08,(6):138-143
胡适从新文化的倡导者投入国学运动,志于谋求中国学术的解放.他以再造中华文明为目的,将国学纳入建设新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国学是研究中国过去一切文化的学问,提出整理国故,赋予国学以新的内容,改变了以治经为主,以小学为途径,以读经为普及活动的国粹学局面,从而推动了国学向现代学术方向的发展.胡适在20世纪40年代后不再谈国学,而谈文史研究.他认为这是关于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学术中存在的若干疑难的狭小的问题,采用传统考据方法的细密的考证.新中国建立后,文史研究代替了国学、古籍整理代替了整理国故.评价胡适对国学运动的贡献及其文史考证的成就,有助于我们对国学性质的认识,亦有助于对当前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白应华 《学术探索》2003,(10):24-27
青年毛泽东的求实精神是其早期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源于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大师的"实事求是之学"的精神遗风,又出于对胡适宣传的实验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的批判吸收,并吸取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他强调任何事情都要注重积累,打好稳固坚实的基础;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化;强调社会调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初步阐明求实精神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述学文体(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中最具文体自觉的学者之一。胡适的述学文字比其学术观点具有更悠久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胡适述学的概念、述学文体的选择以及胡适的述学与他的名学根基、演讲兴趣的关系等阐释 ,论证了胡适述学在文学史与学术史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由于这种反差明显而又强烈,导致当代学者对胡适文化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出现了结论相反的判断。如林毓生认为,胡适一贯坚持全面反孔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位“全面性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在某些场合所表示的对孔子、孟子和朱熹的尊崇,“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狡辩而已,是为了缓和他早期学说所受的压力”而“作出的修正”。而唐德刚认为,胡适对孔门儒学的肯定,表明他“骨子里是一位理学家”,是“儒家现代期”的“最后一人”。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胡适是一位“反孔非儒”的文化自由主义人士。 本文认为,胡适思想的表面反差,其实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它除了表明胡适对儒学的辩证分析的态度外,几乎没有别的意思。为了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胡适的儒学观,继而通过儒学观去把握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就应当通过其思想言论去寻找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正如胡适自己所言:“思想是  相似文献   

17.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主办的首届“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6月20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包括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研讨会,汇集了一批在各学科领域胡适研究的老、中、青学者,围绕着“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这一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讨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作用及其贡献。研讨会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既对近年来胡适研究的情况、成绩、进展作了回顾和分析,又集中展示和交流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研讨会着重在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热烈地研讨。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正确评价他的早期诗歌和他的《尝试集》,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问题。有的论者认为“《尝试集》中有不少的篇章抒写的都是诗人个人的日常生活感受,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思想陈腐,情调低沉,内容反动,与‘五四’精神完全背道而驰。”对这个论断笔者不能苟同。本文试就胡适早期诗篇的思想价值作些粗浅的分析与论述,以求对它的社会意义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估。 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谈到他早年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中最具文体自觉的学者之一。胡适的述学文体比其学术观点具有更悠久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胡适述学的概念、述学文体的选择以及胡适的述学与他的名学根基、演讲兴趣的关系等阐释 ,论证了胡适述学在文学史与学术史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萧 《江汉论坛》2005,3(12):127-129
胡适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因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开风气之先,成为我国摆脱封建旧文化、建设现代新文化的开山宗师,享有盛誉。然而,他在翻译方面的贡献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探讨胡适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发现胡适的翻译活动是其文学创作的先导,是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工具,从而阐明翻译的社会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