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史诗》)是藏族劳动人民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光辉灿烂的文学巨著。这部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云南等广大藏族地区。在蒙古以及青海撒拉族人民当中也有流传。它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反映面广阔,同世界上任何民族史诗相比,毫无逊色之处。  相似文献   

2.
《格斯尔》是我国蒙藏两个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它不但是祖国文坛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这部史诗有蒙文流传本也有藏文流传本。同时,至今还有蒙藏民间艺人口头说唱的传承作品。蒙文本在国内流传于广大蒙古族聚居地区,国外则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以及卡尔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国等地。藏文本流传在国内广大藏  相似文献   

3.
流传在我国藏族地区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可以同世界任何著名史诗相媲美,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口述、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本格萨尔王传《天岭九藏》之部(亦译作《仙界占卜九藏》,以下简称《天岭》),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英雄史话。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它以优美动听的语言、复杂曲折的情节、深刻逼真的人物、别  相似文献   

4.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流传于云、贵、川广大彝族地区,在这部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学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并 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对这部史诗的各地区版本进行整合。阐述了整合这部彝族英雄史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整合这 部史诗应做到保持原貌、各地彝人基本认同和提升史诗质量三点,并采取一些科学而符合史诗文学特征的方法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这一阶段最高的文学成就。这两部史诗,相传为公元前九至八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辑而成,史称“荷马史诗”。由于“荷马史诗”根植于口头文学,又以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其背景,所以,中外学者在论及该史诗时,对于史诗中诸事件的时间起迄问题颇多争议,尚无统一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抗战文坛对史诗创作的热切呼唤与引导,是一个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现象,它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诗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它又从苏联文坛借鉴了一套成熟规范的史诗创作方法,强化了史诗这一独特文体描写战争、解放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功能,确立了史诗创作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格调。由于受战争形势的制约,抗战时期对史诗创作的引导,有着弱化史诗创作的人类悲剧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缺陷。虽然七月派曾努力加强史诗创作的文化批判意识,但从以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这种努力遭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7.
佛传与史诗     
佛传与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属于不同的文类范畴,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佛传文学的形成时期,印度两大史诗已经广泛流传,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佛传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比较明显的互文性。公元2—3世纪产生的《佛所行赞》和《佛本行经》等史诗型佛陀传记,是佛传与史诗结合的产物,从内容看是佛传,从文体看是史诗,具有独特的文体学意义。史诗型佛传不仅体现了史诗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文人创作的发展历程和诗学特性,而且艺术风格从素朴到铺张,开了印度文学史上文人“大诗”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演唱的“程式句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翻译中不可丢失的文化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场景壮阔、人物众多、卷帙浩繁、伟大而优美的英雄史诗,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将这部史诗翻译成汉语时,应保持原文的民族性,忠实原文的文化性,将其相对完整地传达到译文中。  相似文献   

10.
相传盲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故事、短歌整理而成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希腊两部杰出史诗,是欧洲远古文学的丰碑。它以生动的情节,壮丽的画面,反映了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八世纪希腊社会生活,展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天性的纯真。同时,史诗以它博大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哺育了后代无数的文艺家。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称自己的剧作只是“荷马大筵席中的几样小菜”;德谟克利特认为“荷马,赋有神圣的天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元前12世纪的西方爱琴海地区,曾经流传着奥林匹斯多神教神话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越过漫漫的2200年,在公元10世纪之际,一部以佛教为主的多神教神话史诗、东方的“伊利昂纪”——《格萨尔》,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出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由于与佛教的故乡印度毗邻而居,因而在思想文化上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西南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都交织着佛国神话故事。例如傣族英雄史诗《兰戛西贺》,无论人物或情节,都  相似文献   

12.
第五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也称作《格萨尔吉钟》即《格萨尔的故事》。它是藏族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并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流传广泛、规模宏大的一部长篇巨著。这部史诗,是以“钟侃”(故事人,即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的说唱为流传的主要形式。另外,还有不少藏文和蒙古文的手抄本和一些木刻本流传各处。藏文本流传在广大的藏族居住地区,也流传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地区和尼泊尔、不丹、拉达克几个国外地区;蒙古文本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居住地区。在国外也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等地区。《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少有的长篇英  相似文献   

13.
去年十月,由中国印度文学学会主持,在杭州召开了印度两大史诗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标志着我国印度文学研究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推动我国的史诗研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这两部伟大的史诗,不但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尤其对藏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它流传的过程中,可以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故事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史诗故事,“是把格萨尔王一生的几件大事,写在一部里,成为一种格萨尔全传的形式。”这就是所谓分章本。分章本流传到后来,便出现了分部本。分部本是把格萨尔一生的活动,分散到若干个部里来写。这样传唱下来,就使《格萨尔》史诗,不仅仅是三部曲或四部曲的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集合体。这个史诗故事集合体里,究竟包含了多少个分部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据国内著名《格萨尔》专家王沂暖教授说:“现在分部本最多,已可达  相似文献   

15.
《伊利亚特》是西方文学开源的宏伟的史诗 ,它的深远而长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它永恒的魅力历来更是令评论界感兴趣的话题。本文认为史诗的长久的生命力 (永恒的魅力 )之根在于它蕴含的多层价值 ,其主要包含史诗所揭示的丰厚的原始社会的人类原生态式的生存方式 ,这种生存方式是原始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性 ,也正是史诗魅力永存的前提 ;还有史诗对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对文学的美学价值的规范等方面。由此构成了《伊利亚特》丰富而多层次的价值 ,并产生着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整体上评述了海外华人文学概况 ,作者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独特而复杂的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国文学在异域的延伸 ,而是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移民历史以及华人在海外的经历等诸多因素。本文将这一文学现象分为“南洋风格”和“欧美色彩”而加以分述 ,从文化层面看后者更具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一部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文学作品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它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就十分注意对自己作品的蒐集、整理、筛选和保存。《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和出版,就是先行者们卓识与远见的极为有力的证明。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只要一有可能,有识之士总要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为不同阶段和不同门类的作品编印选本,以广流传。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都曾编纂印行了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的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选本。而作为自由体新  相似文献   

18.
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众多的作家、丰富多采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整个国家一部分的山西,在这一巨大贡献中,也起了一定的、应有的作用。远在四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在今天的晋南一带,已流传有不少诗歌,虽然《卿云》《南风》《击壤》等歌,多出后人之手;“明良”“起熙”诸章,载于  相似文献   

19.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创世神话史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针对这一神话史诗,从文学和美学角度就史诗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展开一定的剖析与鉴赏,试图探究到阿昌民族神话史诗的艺术精髓和人文素养,领略这一民族奇葩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好地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父子冲突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但是它在东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从这一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 ,我们就从这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波斯民族最伟大的史诗中 ,看到了一种封闭、保守、恐新惧变的文化精神。通过这种审视 ,东西方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杀子悲剧”与“杀父悲剧”所产生的根源 ,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