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一个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彝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一样形成了以伦理精神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表现在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中,而且深深积淀在彝族人民的心灵里。在彝族文化的整个伦理道德谱系中,平等正义成为人民的重要追求,无论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传统、典籍文献,还是传说故事、起义斗争,处处都刻印着平等正义的痕迹,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丰富着中华民族平等正义思想的宝库。彝族文化中这些丰富的平等正义思想,运用黑格尔意识发展理论分析,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自然的平等正义思想、朴素的平等正义思想和实在的平等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虽是用汉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但它所反映的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爱情与斗争、风情与习俗等等。高歌《诗经》的习俗,在土家族中世代相传,至今不衰。在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尚未发现其他兄弟民族有高歌《诗经》的遗风。土家族人民高歌《诗经》,并不是歌唱《诗经》的所有的篇章,也不是歌唱《国风》中所有篇章,他们只是高歌“周南”和“召南”的为数甚少的诗章。  相似文献   

3.
羌族民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羌族人民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羌族劳动人民最熟悉和最关切的事物,与他们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劳动、斗争等血肉相连。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是历代羌族劳动人民血汗和泪水的结晶和升华,闪烁着羌族别具特色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用辛勤的劳动和英雄的斗争,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阿细人民集体创作、靠口头传播、靠记忆保存的一部史诗,多少年来在云南弥勒县西山一带阿细人民口头上广为流传。 《阿细的先基》内容广阔,规模宏伟。主要分“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两大部分。前面的“引子”类开场白,后面的“尾声”是余韵。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一种别放异彩的传统民歌。它主要流传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深为汉、回、土、裕固、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它是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状况,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思想感情。它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和手法也绚丽多采。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劳动人民始终是反孔斗争的革命先锋,他们用自己的革命行动和造反精神,对孔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也同孔孟之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还利用山歌谣谚,以极其通俗的文艺形式批判了孔老二和他的反动思想。我们这里搜集了一部分古代至五四运动前流传的劳动人民批孔反儒的歌谣、谚语,分类加以编选。这些歌谣、谚语,只是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一个侧面,但从中也可看出劳动人民批孔斗争的坚决性,这一点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彝族年"是彝族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民俗文化事项.彝族年的推算方法是彝族历法来加以推算,是彝族人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与彝族人们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彝族年的民俗文化,提取彝人信仰世界里所依赖的文化元素;了解彝族年的风俗习惯和仪式;从中影射彝族文化的历史影子、社会变迁、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得出彝族年蕴含和保存着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彝族年"又是彝族这个族群相互认同的心灵途径.笔者认为"彝族年"以传统文化事项走进现代生活,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模式也是研究"彝族年"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彝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对繁荣祖国,特别是开发西南边疆,起过重大作用。 彝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和文字(象形会意的音缀文字),并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多方面的文化,哲学思想文献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分布于云、贵、川、广西四省。与其他民族一样,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不但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搏斗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的一定观念。这种自然观在彝族古代的许多经典文献或口头文学中都有所表述。本文拟以彝族人民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宇宙人文论》、《阿细的先基》、《勒俄特衣》三书为据,对古代彝族的自然观作一试探,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歌唱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歌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时代,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歌唱文化开始萌芽、衍生,不断发展,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这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法家政治路线的坚决实践者,在其三十七年的政治生活中,适应着当时劳动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凭借着已经具备的历史条件,在劳动人民反抗奴隶制的伟大斗争的基础上,铲除了奴隶制的分裂割据,统一和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川西地区农村人陆续外出打工,被空闲的土地吸引着生活在山区的凉山彝族,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成规模地迁入川西农村。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习惯的传统生计方式、生活方式相应发生变化,进而深深地影响着其传统观念意识和社会结构。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消费主义渗透并改变着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的作用十分明显,引导着他们应对更具市场特色的现代生活。彝族社会的既有结构受到诸种外力尤其是市场经济力量的吸引而遭到系统侵蚀,可是传统观念也在被同样的外力系统排斥,从而得以强化。在此过程中,来自凉山的彝族移民既非情愿但又会积极构建在外力冲击下于内部再生成的张力空间。就个体而言,积极构建自我矛盾体的行为可谓在传统与现代经验驱使下对市场社会的一种应对。  相似文献   

13.
《武定彝族婚姻礼俗诗》是第二十八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其中收录了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婚姻礼俗诗歌,记载了彝族纳苏人特有的婚姻礼俗传统。其中包含着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本文从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及彝族传统生态哲学话语出发挖掘武定彝族婚姻礼俗中的生态文化信息,考察典籍中展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掘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力图实现彝汉生态文明的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不怕官,不怕管,检验真理靠实践。”这就是谚语。它简炼尖锐,富有哲理;押韵顺口,形象生动;语言通俗,耐人寻味。谚语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艺术结晶,渗透着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中国谚语,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形式。谚语紧密地联系着人民生活。“别看都是庄稼话,撒在地里能开花”、“水滴积多  相似文献   

15.
从春秋末期至今两千四百多年来,尊孔与反孔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地进行着。中外反动派和历次机会主义路线头子,都是尊孔派。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来是站在反孔斗争的最前列,对孔孟之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今天,回顾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反孔斗争,有助于我们在批林批孔的斗争中努力作战。毛主席教导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孔丘是妄图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孔孟之道是反动剥削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劳动人民是被剥削阶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17.
莱蒙托夫对俄国文学的贡献景文山“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①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斗争,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英勇战士,他们在反动黑夜的昏暗中,预见到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幸福的曙光,并为祖国的光明未来而...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同其他古老的手工艺一样,因为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需求,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文章以彝族漆器为例,阐述彝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城市化转化的设计理念,探索彝族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再生"设计改头换面,在现代城市中寻找生存空间,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和生活消费品。  相似文献   

19.
彝族传统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使用者社会经济文化身份的象征,更是彝族人民起居方式、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的“感性显现”.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沉淀着非物质文化的因素.本文从彝族传统家具的形制、装饰图案、色彩组合等方面,探讨彝族传统家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