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海的新作《秋林拾叶》满怀学者淳朴的胸怀、热切的激情,关注生活、回顾历史、探索自然,感悟哲理与人生真谛,描写人间真情,揭示美丽的心灵,渗透着作者的灵魂,融汇着作者的素养,流溢着悟性的乳汁。  相似文献   

2.
游记散文写得好与不好 ,一个重要差别就是看作者有没有写出隐藏在山光湖色自然景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因此 ,游记散文写作不能只局限于描写风景 ,而应该在描写风景的基础上深入发掘 ,揭示其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文化意蕴 ,要写出作者心灵的感悟和联想 ,写出景物的文化历史内涵 ,给读者以丰富的知识和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边城》描写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洋溢着清水芙蓉样色泽、闪耀着朝阳般人性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也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炽热之爱,是作者儒家政治文化的体现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深沉外现。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散文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家和读者所钟爱。台湾生态散文摆脱了以浅显的道德、口号式的呐喊说服人的窠臼,在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将自然知识、生态理念与情感体验、生态感悟相互融合,呈现出知性与感性交融的特质。读者通过其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语言描写以及合理的想象,可以深入理解蕴含于文本深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5.
怎样写游记     
游记是以作者真实的旅游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一种记游性散文。它是以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风光,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读者随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画卷,神游千山万壑,领略奇丽风物,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瞻仰建筑风貌,宛如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6.
元曲在思想性上对传统诗歌的超越是一定的,但这种超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做新的考察。本文作者认为:元曲在如下方面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思维定式,以时代的目光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审视:(一)对人生处世、恋爱婚姻、真龙天子、农民起义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见解;(二)变抒愁写怨为自我嘲弄和嘲弄现实;(三)从哲学高度对社会做总体性观照和理性批判;(四)变客观描写自然景物为身心融入自然,强化了对自然的主体意识,使自然充满灵气  相似文献   

7.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情语,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生气,从而也加重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在对大自然美的创造中,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野性的呼唤》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对荒野中利欲熏心的淘金者们的生动描写,揭示和讽刺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社会唯利是图的恶劣风气。作者杰克·伦敦以自然、动物以及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来间接表达他对人类肆意虐待动物、违背原始伦理,甚至想要征服自然等一系列缺乏自然保护意识、荒谬愚蠢行为的严厉谴责。《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具有保护生态、预判自然危机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通过巴克完全狼性的转变与荒野回归,将价值升华到了人类回归本真、化解人类精神危机的境界,具有高度的哲学、文学及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中,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些作品,它们能从其所叙述的故事或所描写的景色中超越出来,除了让人在了解某个故事、欣赏某个美景之外还能给读者以人生启迪,使读者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从形式上来说,它们与一般的叙事、写景之作并无不同之处,它们也是以写景或叙事为其主要内容,他们可以说是在一般的叙事作品的基础上经过点化而成的,就如成语画龙点晴所说的那样,一幅画经过画家的妙笔点化,纸上的龙开始腾飞,作者通过这种对作品中具体内容的超越,使一篇作品从所叙述的事件,从所描写的景色的狭小空间中升腾起来,将…  相似文献   

12.
安德鲁.怀斯是20世纪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坛曾掀起一股"怀斯风",其影响力直到今天仍绵绵不绝。怀斯以隐喻、抽象的方法,着眼于细节描写,以魔幻虚空的意味,创造出孤寂而神秘的艺境,表现了对自然的惊叹,生死的相互激发,这一艺术精神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约翰.厄普代克是现代美国文学界最多产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往往通过描写美国东部小镇普通人的生活琐事来揭示人生中的情和爱。以他的短篇小说《满杯》为例,解读作者如何操纵叙事手段,通过一位老人对一生中一系列往事的回忆,呈现出人到暮年时的心理状态和对人生的感悟。另一方面,小说以令主人公感到满足的时刻为主线,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突显了小说的主题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写实性绘画是以画面的物象对于自然物象“肖似”为描写的出发点和品评的起码标准。“真实”曾经是文艺复兴以来众多艺术大师追求的目标,进而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审美准则。在写实性绘画中始终存在着摹写自然与再现自然的矛盾,摹写自然与再现自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重于表象,后者重于内涵。摹写自然追求物象的表面真实,尽一切之能事将自然物象全部细节描画出来,是自然物象的翻版;再现自然是通过对自然物象肖似的再现,表达作者的精神情感,通过选择、舍弃、组织、辨别、联系、归纳、分析、构筑等手段创造出“第二自然”——自然物象的…  相似文献   

15.
《我与地坛》是一篇“至性”的美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的感悟。作者以其对人生苦难的直接承担和体验,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获得生存启示,抒写了一个失去精神寄托的游子走入自然怀抱的发现。正是由于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中描写触觉的艺术张晓菲关键词:触觉描写,触觉感受,心理变态人只有在触摸到血肉之躯的时候,才会深深感悟真实的自我与生命世界的存在。——D·H劳伦斯一、描写触觉是小说的特异功能翻译过《劳伦斯论触觉》之后,我原先对劳伦斯小说中的触觉描写不屑一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失去的金铃子>是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借抗战时期三峡小镇"三斗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小说充满了对淳朴的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蕴涵着透彻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燕梦卿和林黛玉是中国小说史上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淑女形象的理想化呈现。她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以“草木”喻人,借物之高洁品质来写人之清净性情,并暗含人物的命运走向;情与礼的融合,表明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欣赏;以早逝为结局的人生命运,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的书写模式,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而不讳谈生死的写作态度则是作者肯定了死亡对美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中国古代最纯真自然的生命的歌者,其思想永远闪烁出自由、朴素、舒畅之美。受其影响纵观芭蕉俳谐,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与自然反复交流的结晶。芭蕉主张“造化随顺,与四季为友”(《笈の小文》)的生存之道与庄子对自然纯真的态度可谓是一脉相承,他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是以庄子思想为自己精神的脊梁骨,支撑自己俳句师竹生涯。本文旨在通过对松尾芭蕉文学创作特性、现状的考察,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探究庄子“游”的哲学思想价值对松尾芭蕉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