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善民生状况是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呼声.从民生制度的公益性和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性出发,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民生制度构建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平衡社会各阶层与群体的民生诉求是构建有效民生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民生工程关系着百姓的福祉,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考量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江西省鄱阳县按照“四个倾斜,四个覆盖”的要求,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下决心为城乡居民解难事、办实事,群众看在眼里、拿在手里、喜在心里。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青 《探求》2005,(2):9-12
无论是从职业道德来看还是虑及目前行政管理制度的缺失,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我党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增强自身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体私德修养水平则是整个干部队伍自觉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生工程关系着百姓的福祉,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考量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江西省鄱阳县按照四个倾斜,四个覆盖的要求,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下决心为城乡居民解难事、办实事,群众看在眼里、拿在手里、喜在心里。翻阅2007年江西省鄱阳县民生工程建设日记,我们看到的是一组令人兴奋的数字:  相似文献   

5.
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考量着政府的执政能力。2009年,江西省鄱阳县紧紧抓住“国家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向农村,向基础,向社会事业,向困难群众倾斜”的历史机遇,为城乡困难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翻阅2009年江西省鄱阳县民生工程建设日记,让人倍感欣喜。  相似文献   

6.
高军 《学术交流》2005,(10):28-31
县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实施全面领导的重要层面,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发展县域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党执政能力的总体效能。县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面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如,执政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缺乏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勇于突破创新,构筑和谐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制定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所通过的党建问题决定中强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已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民生本位,并转化为国家的政策安排.从私有财产入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再到"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由革命的党、夺取政权的党变为领导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的党、发展的党.  相似文献   

8.
浅议加强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既要了解当前的现状和问题,又要明确其内涵和要求,更要把增强乡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行能力,建立确保工作有效落实的运行机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考量着政府的执政能力。2009年,江西省鄱阳县紧紧抓住国家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向农村,向基础,向社会事业,向困难群众倾斜的历史机遇,为城乡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10.
杨军 《社科纵横》2008,23(12):28-30
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这是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前提.因此,领导干部应着力从八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人大代表质询权是人大实施监督的一种具体手段,也是其监督权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应当属于公权力范畴.只有认定质询权的公权力属性,才能使人大代表在行使质询权过程中,将职权与职责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质询权的实施和质询制度的完善.人大代表质询权与相关的人大监督权、人民监督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析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人大代表质询权的地位.在前述三种权力中,人大监督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人民监督权的载体和转化形式,又是人大代表质询权的渊源和基础.现实中,人大代表质询权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会用"、"不敢用"和"不能用"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人大代表构成的"官员化"、人大代表履职的"兼职化"和传统文化中隐含的"中庸化",由此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原来的生活地到另外地方生活的养老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两个社区老年人异地养老情况的调查,分析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意愿及需求,梳理相关政策措施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异地养老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万历中后期,明神宗因国本之争怠于朝政.在廷臣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司礼监金忠认为自己拥有与士大夫一样辅佐君主的责任,编成 《御世仁风》 并试图进呈御览,体现出空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该书有意针对万历朝政治与社会情况进行编纂,对"理财"农事"纳谏"三个问题特为致意.通过考察金忠编纂此书的政治期许、 所折射的治国理念以及对万历朝时事的观感,探讨中晚明士大夫"化宦"努力取得的回应与成就,同时也为思考晚明士人与宦官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洪晓楠 《求是学刊》2008,35(5):28-33
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以后不仅在英美国家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国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这三个流派是科学文化哲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科学文化哲学发展的最前沿的领域,同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争论最大的哲学流派.文章简要介绍了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义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敬畏"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在当今社会中更是一种修养。随着我国民生事业建设的大力推进,把"敬畏"意识融入其中就颇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感,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公共性建设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撑,从而使民生事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3,(3):90-104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大众意识的内向化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及泡沫经济崩溃的背景下产生 ,而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对日本大众意识造成巨大冲击 ,说明当代日本的社会结构疲劳已深刻到不得不进行重大改革的程度。针对“国民”的现代西方市民意识的蔓延 ,构成了日本大众意识中十分突出的对现有政党的抵触心理 ,以及对传统官僚体制为主的政治结构、经济关系及利益分配体系的“市民性”反感。“亚文化”现象及搞笑型“民主”又凸显出大众政治意识的流动化与情绪化特征。日本进入了政治文化及大众意识上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8.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照 《南亚研究》2001,(1):67-72
在古代印度 ,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到奥义书时期 ,这种神秘的思想方法逐渐理论化 ,系统化 ,从而形成了古代印度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其中“梵我一如”是在奥义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 ,成为奥义书的哲学精华 ,同时也是古印度哲学的精华。它影响到沙门思潮甚至六派哲学的形成 ,以及今日的印度宗教。所以 ,想了解印度从古到今的宗教与哲学之思想内涵及其背景 ,对于“梵我一如”之思想的学习与把握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奥义书以前的“梵”与“我”之意义1、吠陀时期的“原人”以及“我”的意义一般学者把吠陀时期划分在大约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Nelson Mandela’s birth. The reason the global media reacted strongly to the news of Mandela’s death five years ago can be found in his lasting contributions and his immortal spirit. Mandela’s spir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noble ideals of opposing apartheid and achieving democracy, freedom and equality; by his philosophy of reconciliation, marked by magnanimity and forgiveness; by his principled stand for peace and justice in Africa and the world; by his political wisdom in summing up the situation 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evinced in his quitting office at the peak of his political life; by his thankfulness for help and concern for vulnerable groups; and by his personal charm, as reflected in his magnanimity, sense of humor, sincerity and sense of equality. These six qualit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constitute a dialectical unity. South Africa is the birthplace of Mandela and the soil in which the Mandela spirit grew. The fact that South Africa produced a Mandel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 historical era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 he received. Above all, however, Mandela’s rise was closely tied to his noble ideals and outstanding character. In a wor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rigins of the Mandela spirit complement and illuminate each other. The Mandela spirit is rooted in South Africa, yet it belongs to the whole world and the whole human race. Its radiant reason, dynamism and strong personal influence will continue to illuminate our world with an eternal charisma. The world of today needs the Mandela spirit more than e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