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詹丽萍 《学术交流》2007,(12):60-62
大学生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此,主要应从强化道德意识培养和法律观念教育入手,注重养成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法律思维定势的形成,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在一般教育预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实行个别预防,矫治个别大学生的心理疾患,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身勉励力。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和制度建构,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浓郁校园优良文化氛围,构筑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同时,还要恢复校园警察制度,确国家立行政管理的威慑力,提高校园犯罪防范强度,从而构建起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2.
个人的社会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和在不同的关系中来理解,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性质。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从整个来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个人的社会性大致有如下几种基本的含义和性质。1.作为个人生存须和他人合作的联合性和集体性这样来理解个人的社会性,是从个人的有限性以及为了生存需和他人合作的类本性着眼的。因此这种社会性多指个人间的联合性和共同性(共同规范性、共同目的性、共同意识性、共同的需要和利益以及共同的活动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的相互依存性、集体性、聚合性(联合性)、共同性、合作性都是个人的社会性的同义语。这方面的思想有如下几点:第一,人是从具有社会化的动物—猿类发展  相似文献   

3.
扩大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是指具有洗钱性质的基础犯罪。中国刑法关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仅仅限制在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走私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四类犯罪。因范围过窄,导致在其他犯罪中,即使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洗钱行为,也不能以洗钱罪定罪量刑。因而很难达到"罪刑相适"的立法诉求和形势发展的实践要求。因此,必须适时扩大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将清洗一切严重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都认定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才能有效地打击洗钱行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多数破坏行为、许多盗窃案和相当一部分行凶抢劫案都是青少年所为.从事犯罪活动的许多青少年似乎都面临着多数年轻人、甚至成年罪犯所没有遇到过的特殊难题.少年罪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难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许多人家庭不睦,而且多半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和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5.
姚华 《社科纵横》2004,19(3):62-63
恐怖主义犯罪是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 ,对公众产生恐惧和威吓 ,以达到其政治或其他社会目的的行为。恐怖活动组织是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它与犯罪集团、黑社会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邪教犯罪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极端社会行为。它的滋生和蔓延,有着深刻的多层次的原因。邪教不仅具有公然的反社会性,同时肆意践踏公民的私法权益。应坚持法治与教育并重的防治理念,从多层面构筑邪教犯罪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霞 《江右论坛》2007,8(9):56-57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简称因特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黑暗的一面,计算机网络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犯罪机会论和贫困与财产犯罪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机会论认为 ,社会经济剥夺对财产犯罪有两个相互抵消的影响 :一方面 ,经济剥夺造成社会紧张和社会混乱 ,从而可能鼓励人们犯罪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剥夺减少了某一地区值得人们为其犯罪的目标而减少了财产犯罪的机会。本项研究考察了美国两个大城市 (奥斯汀和西雅图 )中经济剥夺与盗窃案发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来源于犯罪机会论的机会饱和假说———这一假说认为 ,经济剥夺的程度与财产犯罪之间存在曲线关系 :在不太贫困的地方 ,经济剥夺的正效应较强 ;而在高度贫困的地方 ,这种效应较弱。经济剥夺与街头犯罪的关系是犯罪…  相似文献   

9.
尽管理论界对如何应对网络犯罪已有诸多探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组织和个人仍面临着新型的犯罪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技术和调查方面的挑战。法律并不总能清晰地界定某些特定行为是否为非法,或规定调查人员可以利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搜集可以证明犯罪行为的证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应对犯罪的同时不影响无辜的其他用户对技术的使用。特定的问题需要特定的法规来应对,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指导法律的执行,以便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对公民的自由与隐私保持恰当的尊重;二是特定的法规可使人们知晓为法律所许可的行为的界限。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法律,以…  相似文献   

10.
市场与犯罪问题〔俄〕H.库兹涅佐娃私有化(即企业、土地、服务业转归集体和私人所有的非国有化)的致罪性,首先表现为蓄意或由于疏忽大意造成在操作规范和具体运作上不受稽核的制度。因此,侵吞公产、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坑蒙拐骗、佯称破产、虚设企业、敷衍塞责等现...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单位犯罪是区别于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犯罪 ,它与传统的个人责任基础的刑法理论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何将单位犯罪纳入刑法体系中 ,各国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国家是在刑法总则中将刑法上的人 ,解释为个人及各种形态的法人或团体 ,使所有的刑事法律条文 ,原则上既适用于自然人 ,也适用于单位 ,如加拿大刑法。有的国家是在刑法中具体规定构成单位犯罪的根据和条件 ,而且还规定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根据和条件 ,并对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和单位成员的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 ,如美国刑法典。有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批判和超越传统激励理念,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发展变革的重要基础。基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激励理念鲜明地昭示出:激励主客体之间是统一平等的,激励的根本目标就是形成全员自我激励的“自组织”。  相似文献   

13.
网络犯罪是信息化发展中人类面临的新课题,面对网络犯罪的日益猖獗,现有法律对网络犯罪的表述仍然很不完善,诸多已成定论的网络犯罪立法变得不适应现实而略显滞后。我国内地网络犯罪立法在定罪制度、刑罚制度和追诉制度三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差距。对于定罪制度应该完善网络犯罪的罪状表述,降低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对单位实施的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增设单位犯罪罪名;对于刑罚制度的完善要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酌情考虑加重刑法关于网络犯罪的设刑,完善刑罚种类,设立剥夺行为人在互联网上行为资格的新型资格刑;对于追诉制度应将电子证据增加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从法益角度完善刑事管辖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数千年来,传统的刑事防范对策均单一地注重于针对犯罪人、潜在犯罪人一方的“犯罪预防”,而忽略了以被害人,潜在被害人为本位的“被害预防”,因而在久不见效的预防效果面前,正日渐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此同时,有关“被害预防”的新理论正日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然而,无论何种形式、何种途径的被害预防,其关键均在于减少和消除人们的致害因素,因此,为使被害预防更加切实有效,就不能不对致害因素做一探讨。一、致害因素的概念如同犯罪原因一样,致害因素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广义的致害因素,当指一切足以导致…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十年动乱之后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近几年来,有关部门的同志及科研工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基因。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就是对调查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并借助电子计算机作多方面的计算和处理。对于青少年犯罪基因的研究结论,许多是采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调查的全部对象为1,000人,分两组。第一组以违法犯罪青少年为对象,(500人),简称犯罪组。第二组以正常青少年为对象,(500人),简称正常组。选  相似文献   

16.
论传授犯罪方法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二项规定了传授犯罪方法罪,作为对我国刑法分则的重要补充。如何认识该罪的概念、特征和具体的构成要件,需要从刑法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同犯罪斗争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这里提出几点意见,就教于法学界的同行和读者。 (一)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曾有过好的和比较好的时期,但近年来,由于十年动乱的恶劣影响,社会治安很不好,犯罪率上升很快,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更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机关会同社会各界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7.
刘亚秋 《社会》2022,42(4):134-160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提供了“社会性”的视角,但没能深描个体创造社会的过程。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虽然也包含“社会性”维度,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呈现出社会与个体混融的社会形象,其中,不仅有社会的限制和引导二重性,还有个体的主动适应和创造:社会也内在于个体,个体也非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个体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环境。这源于主客融合的立场,在这一视点下,普鲁斯特的社会形象不是二重性,而是多重的,甚至有无限可能。社会是在个体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呈现出丰富的形象,社会的无限可能性蕴含在个体的创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和本质的特征。这是一个公认的刑法原理。但是,犯罪的社会危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的一般要素包含有哪些内容,对此,我国刑法学界大多只是根据刑法条文作了一些解释性的论述而已。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的学说,作一初步的探讨,就教于法学界。任何一部刑法所规定的犯罪都是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基本要素的。这一要素决定着某个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或者犯罪的轻重程度。所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乃是指因行为人侵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给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带来危害的行为属性。为了理解这一定义的方便起见,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人的行为属性问题。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属性包括人的行为的自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1977年美国平均每3秒钟发生一起严重的犯罪事件,每31秒钟发生一起暴力犯罪事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保守的估计.犯罪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损失、暴力犯罪的受害者肉体上的损失和感情上的损失,还有巨大的社会损失.因此,犯罪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魏章柱 《社会》2003,(5):56-60
青少年犯罪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和 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 四大公害。近年来,台湾经济虽然持续增长,岛内民众生活逐渐繁荣与富庶,但因岛内外环境变异快速,旧有道德、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观日益崩溃瓦解,新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少年犯罪即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对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冲击与影响。台湾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象癌症一样,成为“不治之症”,既令人望而生畏,又使人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