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间量度词是汉语和泰语都存在的词类,但它们在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汉泰时间量度词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汉语时间量度词在组合能力、句法功能上都比泰语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2.
“过”的运动事件中,运动起点与运动终点之间的运动路径可看作运动主体在物理空间中的位移,它可以衡量主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情况。这种空间上的位移与动作动词的时间结构具有一致性,即动作的起点,续段与结束跟“过”的运动事件中的运动起点、路径、运动重点具有一致性,这构成了隐喻的基础,是“过”具有量度功能的重要条件。此外,由于“过”的义素密度较低,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动态性逐渐减弱,运动框架投射到其它认知领域,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量度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为运动动词,包含运动动词所具有的基本的语义要素。随着其语法化进程的发展,“在”所具有的运动动词的语义框架仍然被保留下来,这成为其转变为时间副词的重要因素。在运动过程中,运动主体和运动目标之间这种空间差距的特点投射到时间领域,从而使“在”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5.
针对现有信用风险组合模型在违约相关结构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举例比较分析了相关结构对组合损失分布和风险量度的影响,表明了相关结构在信用风险组合建模中的重要性以及基于copula函数信用风险组合模型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往物理学中的时间观念是同人们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感觉相脱离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发展,根本转变了时间只是标示存在的观念,确立了和人的主观感觉相一致的演化时间观念。这是物理学时间观念的重大变革。研究物理科学中时间观念的演化和演化的时间观念,有助于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以往物理学中的时间观念是同人们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感觉相脱离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发展,根本转变了时间只是标示存在的观念,确立了和人的主观感觉相一致的演化时间观念。这是物理学时间观念的重大变革。研究物理科学中时间观念的演化和演化的时间观念,有助于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跨学科、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三项涵义的逻辑梳理,从现代科学研究中复杂环境下问题的解决模式出发,阐释现代科学研究跨学科性的逻辑意蕴,即所有学科充分分解并复杂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认识论与本体论角度,探讨教育本质与未来科学研究中跨学科性的重要意义,明确证明了非学科性的合理性,同时,跨学科性可以相对规避方法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进化的局限性,有利于科学真理的持久性验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哲学的逻辑起点在于对“什么是真实的时间”的思考,指出他全面质疑的是人类理性对时间的宰制,把时间还原到它的原初状态,重新发现了时间的生命本质;指出,柏格森所谓真实的时间(即“绵延”)是其哲学思考的起点;并且其哲学文本也突破既定的哲学表述秩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走向了异域。  相似文献   

11.
禅宗认为,佛性即是自性即是自心,佛性本无生无灭,外在的时间只是假象,禅宗所证悟的时间只是心灵自身的显现。心灵常会执著于外物而产生种种迷误,执著于外在的时间便会有对时间的迷误。破除执著的法门是“无念”,在无念的状态中,心灵复归清净,并勘破时间的假象,从而达到时问的觉悟。禅宗和儒、道对时间及对时间的超越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禅宗对时间的超越尤为彻底,这从逻辑上宣告了“感物伤时”诗学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行刑社会化在我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本文在比较分析了目前有代表性的几种行刑社会化概念后,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为了弥补监狱行刑方式的缺陷,充分体现现代刑法确保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统一的精神,对条件合适的罪犯适用非监禁刑,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并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参与罪犯矫正事业,从而使刑事执行与社会发展同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的一种行刑方式.文章接着从罪犯改造的目的性、可能性、正当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行刑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论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就多有学者探讨。本文以人自身最进本的要素出发,探讨了人的基本属性问题,继而引发对人的特殊属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思索,以加深对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话题——归化和异化中的归化问题从本质上作了一番重新阐释,认为归化应是翻译的本质特征。然后讨论了原语与译语间的各种对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归化的层次问题,认为归化大致可以有四个层次:完全倾向于译语的归化、较倾向于译语的归化、较倾向于原语的归化和完全倾向于原语的归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界定为“自我意识”到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把人之为人的根本归结为“爱和意志”的剖析 ,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劳动”和“实践”范畴的引进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片面性走上科学道路的关键所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理论的概括既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哲学视角从“人是什么”到“什么是人”的动态范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又意味着“生产方式”范畴的真正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属性、质和本质是严格区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弄清楚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本质十分重要和必要;对于国家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确立教育评价标准、尺度,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也具备理论上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外哲学家主要是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存在着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混淆的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从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的历史阐述、基于文化人类学阐述的人的结构与人的存在的核心观点,探讨了教育的本源、教育的属性和教育的出发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