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真、善、美可能转变成假、恶、丑。善可以变恶,恶可以从善;美可能变丑,丑可能变美。人性也是可以转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人性转变影响很大。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人物性格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战争条件下发生扭曲变化,导致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在文明社会中发生了权利争夺、物质利益角逐和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揭示了人性的转变与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无情地撕开了资产阶级家庭的面纱,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成员由于财富欲望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与扭曲.他阐释了人性扭曲的原因、状态并给出了回归人性的方式.作者认为自己的这种方式是用"火把去照亮我们的深渊",他认为许多扭曲的人,人性中也有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刘盛亚的《夜雾》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梨园戏子人生经历的长篇小说。文本通过对戏子命运的多重书写,呈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在探究了女戏子(女性)在多重重压下,人性被严重扭曲、导致生命陨落的悲剧的同时,抨击了残酷战争与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表达了对象征人性自由发展之理想家园的"凤凰园"的执著追求,其所生发的人性之光不应被遗忘。  相似文献   

4.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是一门以弘扬人性之真、善、美和鞭笞人性之假、恶、丑为旨归的人学,因而在求真之外尚有求善、求美的使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决定了人性在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钱锺书打破时空界线和学科壁垒,独辟蹊径,从常心、常情、常理出发,用貌似拙朴的分析方法,以美学慧眼诠解史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历史之美的洗礼。其史论通过对人性的自然性的确认、对社会性的剖释和对复杂性的体察,将散落于历史间隙中的寻常之人和事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引起人们对宏大叙事下的历史规律进行重新审视和对人性在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进行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9.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性真恶论对卡夫卡小说《变形记》及其本人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及其父母、妹妹的人性之恶,以及作者以假写真、以恶写善、以丑写美的对比写作手法,然后从寒鸦、虫视角和恶的辩证角度,探讨卡夫卡本人的人性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卡夫卡及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异化的理论,提醒当下的人们要在充分意识到人性之恶的基础上坚守善的原则,让自己变得强大,使社会变得美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理趣这个写作美学术语形成发展的轨迹以及诗文产生理趣的条件和途径 ,并着重论述了“理”作为审美对象能够成“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强调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关系,认为事实是由亲知材料构成。本文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分析,揭示了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在符合对象的寻找、逻辑推导的作用、知识的传承等方面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4.
善与恶的关系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一般来说,善总是战胜恶.但是,<人言可畏>却告诉我们,恶有时也能战胜善.  相似文献   

15.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之真与科学之真是同一个真。艺术之真非即科学之真指艺术与科学的不同以及欣赏艺术与理解科学的不同而不是真的不同。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艺术中包含有真的、假的以及难以判断真假的内容,但在欣赏过程中却可以把它们当成真的接受,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领悟到社会人生之理。欣赏艺术时获得的真的经验虽然与真的科学命题或理论不大一样,但真本身仍然是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来说明的。  相似文献   

17.
《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寓言。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揭示了小说“人性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是指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观点或思想体系。其最根本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防范人的恶性、宽容人的弱点、鼓励人的优点。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法律思想以重民恤狱为核心,古代监狱制度中长期实行的恤刑、悯囚、录囚等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基本原则,闪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是值得借鉴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真通达意义”是戴维森意义理论的思想主线。约定-T和彻底的解释是其形式袁征模式和经验解释模式,绝对的真理论是其可靠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表明了“以真通达意义”这条研究道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真理本质特性的认识来分析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实质内涵,阐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区分的相对性和对客观事物规律反映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