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西南旧石器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南地区不仅是中国人类的发源地,而且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的发源地;近年来发现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西南地区是我国旧石器文化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最初的"一元"。  相似文献   

2.
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是我国晚期旧石器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这里保存有丰富的晚期旧石器文化遗存,数量众多的遗址或地点经过正式发掘与研究。很多研究者对这一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与文化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时,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整个史前阶段,自然环境因素对中国境内各种考古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无疑也打下了这种因素的印迹。本文拟对华北地区若干晚期旧石器遗址或地点的环境特点与文化特征加以比较,探讨晚更新世后期华北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于这一地区晚期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估价环境因素在丰富多彩的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最近,上海大学文学院和南京博物院的一支联合发掘队,在苏州吴县太湖中的三山岛上,对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和一处富含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进行了正式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在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和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分布上的空白,大大推前了人类在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生活的历史。三山旧石器是1985年5月发现的。12月3日,经文化部批准,三山旧石器和化石地点同时正式开掘。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有关教师及83级文博专业学生参加了发掘。发掘采用布方法,  相似文献   

4.
前仰韶文化─—老官台类型文化,根据周围同类遗址地层的特征,特别是根据周原地区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分布来看,庙底沟类型叠压在半坡类型之上。根据本地区原始文化共存的地层特点来看,庙底沟一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即客省庄类型)的先后叠压的地层关系没有问题。同时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直接叠压层位亦已取得了有力“地层证据”;紧接于客省庄二期文化之后而相继叠压的先周和西周文化地层关系亦无疑。  相似文献   

5.
上篇周人兴于周原,壮大于丰镐,灭殷及东征后,势力广布于辽阔的东方。我们以周王朝统治所及的主要地区——黄河中下游,作为讨论当时地理环境的重点。周原及丰镐地处关中。这里已是黄土地带的东南部。远在距今二十万年前的第四纪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7.
白林 《中华魂》2012,(18):35-36
本刊第5期曾刊登新文所写的游记《倘佯在远古人类生存过的遗址群》,记述了河北泥河湾古人类遗址。人类从哪里来?是单一地区起源还是多地区起源?这是数百年来人类关心而至今尚无确切答案的难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在2012年8月20日表示,对位于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的十多年考古发掘表明,人类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栖息在亚洲,泥河湾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个人类的老家。记者近日来到泥河湾遗址群,看到土山丘层层叠叠,沟壑纵横,植物稀少。然而,就在这沟壑纵横的地层中,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文化遗址就有40处,其中马圈沟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就已栖息在亚洲。泥河湾因而被誉为“旧石器考古圣地”“中国的奥杜维峡谷”和“东方人类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周原与太白山自然、人文文化各具特色,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周原与太白山的保护开发工作不尽理想,亟待加强,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开发周原地区的旅游资源,为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福朗荷提洞穴的发现希腊福朗荷提(Franchthi)遗址以其丰富的地层资料,展示了这里人类自冰期末至新石器时代连续的生活图景。这一遗址的最大特点在于:起自距今二万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止于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之末,其地层中的文化遗迹几乎从未中断。研究这一遗址,对于理解欧洲文明之起源,尤其希腊半岛上人类文化文明之萌始,均可获得有益的启示。福朗荷提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亚哥斯半岛的西边,是一岩石海岬。福朗荷提洞穴,在海岬西端,有大量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文物出土。今日,此洞洞口高出海平面15米,距海约75米;洞深约150米,但当初可能要长得多。洞内的落岩已封绝了大部分地区,且在洞顶  相似文献   

10.
青铜器与周原遗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古代遗址之一,早在两汉时已有出士青铜器的记录。清中叶以来,更连续发现有铭重器,数量繁多,非其他地点可比。近年周原考古工作开展,不断取得重大成果,证明遗址内涵极为丰富。说周原遗址对于西周考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直至现代,有不少国家,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仍然有影响。因此,对各国封建社会很值得研究。封建社会在其发生、发展中,和人类社会其他阶段一样,有着自己的基本规律,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共性。这是要注意的。同时,各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又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其他生产条件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特点。无疑是更要注意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封建社会具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不认为旧石器是艺术品,但不排斥旧石器文化中潜存原始审美意识的可能、艺术的生成,是一个由量而质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旧石器作为人类最初(也是唯一)的人造物,它具有工具的不断伸展的超值属性。由此切人,便可通过工具的实用功能和符号意义的双重性,窥见创造主体的意向,从而挖掘出埋藏在实用性之中的审美潜求。云南的史前美术,是沿隐而显、从无到有,可以在考古资料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而面貌不一,峡江地带和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区系。峡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密集,而且其遗存基本构成了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发展系列,显示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西渐历程和状况。峡西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看来主要是在西渐的城背溪文化影响之下发展的;至中期文化发展重心往峡西地带的西部转移,经长期发展而文化风貌也逐渐趋同;在晚期以西端为发展重心并相当繁荣的峡西渝东文化又顺江东渐,以致整个峡西渝东地区形成了大体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文化风貌。相形之下,新石器时代的峡西地带文化似乎不及峡江地带文化发达。文化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三峡库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东区与西区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4.
人工用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三峡是我国重要的化石人类遗迹分布区,也保存着很重要的人类用火遗存.在距今约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三峡地区古人类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石烹法"炊食技术.该技术的发明,使三峡地区古人类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煮食方法加工熟食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该技术迅速向我国其他地区传播.三峡地区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人类演化地区,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类用火技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  相似文献   

15.
扬州是我们祖国文化古城之一。从它的建城开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和其他任何地区一样,它的发展是由祖国总的历史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但也和其他任何地区一样,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客观条件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特色,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这里古代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社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关中西部周原上正进行着规模宏大的考古发掘。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解放以后,关中地区先后发掘了半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内容。周原为周人最早活动的地方,当地迄今还遗存有许多早周到西周晚期的文化堆积。这些遗址的发掘必将对于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历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当不下于半坡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的发掘。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远在二、三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1929年,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德日进,在山西西北部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揭开了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一重要的发现,竟被搁置了二十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门科学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十余年来,在山西境内,北起阳高、左云,南至芮城、平陆,西由黄河边沿,东达寿阳、平定,发现了一百七十余处旧石器地点,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地点发现最多的省份。在这一百七十余处地点中,有十一处经过了一定规模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研究山西和我国的远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拟就建国三十余年来,山西旧石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发掘,对山西旧石器作一概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原始经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江淮地区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其间河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具有人类生息繁衍的良好条件。早在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县猿人就在此生活,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有巢县人的活动遗存和巢湖市望城岗旧石器地点群,此后还有下草湾人化石的发现,这些都说明江淮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重要生活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百色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是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也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  相似文献   

20.
甘孜藏区境域沿革考略杨嘉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地区,随着诸如政体、民族之类的衍移,其他理区域、行政区划概念与地名一样,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历史越久远,变化越频繁,给今天的人们留下的积淀和质疑就越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