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学会的广泛涌现是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历史背景紧密关联的。它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新变法的工具和实践手段,尤其在舆论导向、公众参与和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学作为两宋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现实问题的积极回答,其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宋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变易精神、求理精神、道德精神和求实精神,成功地回应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挑战,化解了各层面的冲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3.
浅谈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寺院和佛教僧人在社会上的活动也比较活跃,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救灾济贫、行医施药、保护生态、关心行旅,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独有的贡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船山族谱<邗江家乘>是按照王夫之拟定的纲目与部分内容编写的,其中收录了船山二十余篇文章,其族谱编写格式及具体内容体现了船山思想与当时族谱修撰的基本模式,反映了当时衡阳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族,也体现了船山及当时社会的一般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5.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经过了严密的哲学、伦理学理论论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今天要想正确认识这一思想,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变革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本文从当时的社会变革入手,对政治生活方面的礼俗风尚、思想观念及其变化作了细致的阐述,并指出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女冠的繁荣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唐代女冠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十分活跃地参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与当时的文人群体交往十分密切.唐代女冠的大量出现与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画卷,而且也为唐代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素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唐代金银器社会角色的探讨,分析了金银器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认为以实物探讨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是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找到人与物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更深刻、准确地认识当时社会.  相似文献   

9.
尧舜对自然的崇拜贯穿在当时整个社会的管理和整治之中,整个社会的有机运转体现了当时人民心向自然。自然是最原始、最纯粹、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分析尧舜的自然崇拜观,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将会对人类未来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上帝之城"中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作者运用零散性、不确定性、元小说自我意识的写作技巧,深刻揭露了20世纪美国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迷茫,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净化了人类的心灵,对目前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下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伊始 ,日本朝野即掀起了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造本国封建传统习俗的社会改革活动 ,即“文明开化”运动。改革虽然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和一部分人推行“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的干扰 ,经受了一些挫折 ,走了一些弯路 ,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形成了日本社会风俗“和洋结合”的独特文化景观和风格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论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戊戌维新运动和近代文学革新作了新的审视,提出戊戌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我国先进分子和年轻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时,通览世界大势、自觉接受新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启蒙文化思潮和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从而推动了人的价值观重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风尚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艺术感悟的偏颇。  相似文献   

13.
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孔子和经学的地位逐步动摇。民国建立,道变统改,孔经随着帝制大厦的轰然倒塌而被剥夺了政治伦理的斑驳外衣。在民主共和方生,尊孔读经方死的过渡时代,袁世凯利用人们依恋孔子和经学的文化心理,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从而激起了由反孔狂飙而卷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国农民面对生产关系的"巨变"和社会生活的频繁"转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形成了许多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俚语,它们是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反应和折射出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组织化的许多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变革,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与食品监管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我国食品监管立法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条款笼统滞后,伸缩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责任体系中罚则较轻。食品监管执法体系呈现出“散”“乱”“软”现状。完善食品监管立法和执法体系的思路是:整合法律资源,制定统一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整合执法力量,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部门并明确规定其职责,健全食品安全预警监控制度和奖励举报制度,消除行政执法与司法之间的断带,实行责任倒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力主的戊戌变法已过去110年了。反思这次社会变革运动.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拥有执政权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当前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变革的伟大范例。  相似文献   

17.
晚清义赈的兴起源于从1876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丁戊奇荒”,在这次灾荒救助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规模的灾荒救助组织体系和比较科学的灾荒救助运作模式,对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近代化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慈善机构出现了新的转机,进而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慈善事业,主要表现在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的酝酿萌生和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的初步扩展。但维新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犹如昙花一现,没能获得持续的发展,直到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兴起后,曾受顿挫的慈善事业才得以复苏,从而为旧式善堂、善会向近代新型慈善团体的转换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是一种正向的政治变迁,晚清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后发外源性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统治集团陈旧而狭隘的统治意识和统治心态、及国内政局动荡失控等政治阻滞因素影响而失败。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与戊戌变法相比,除了因为政策上的相似和趋同,还因为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培养了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社会等理性精神,因此,被认为是戊戌变法的继续。  相似文献   

20.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