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云 《社会》1988,(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家庭问题的研究也出了不少新的成果由潘允康同志主编的五城市家庭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就是其中的一部学术专著,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的最大特点,是全书的理论分析完全是建立在对中国城市家庭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从1982年起,由京、津、沪、宁、蓉五城市九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协作,对我国城市家庭现状及其发展变化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被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1985年圆满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家庭调查报告及资料汇编》一书继此之后,《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了这一调查的大量资料,对我国城市婚姻家庭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的论述其资料充分,详实新鲜,是我国以往家庭研究的著作中所未曾有过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大城市居民的婚姻、家庭和生育方面等情况,研究和探索我国当代城市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和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等五大城市将联合组织调查城市居民的婚姻、家庭和生育情况。这是1982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五城市联合调查工作座谈会上一致作出的决定。会议在回顾交流北京、天津等地前阶段初步调查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并统一了这次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规模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和家庭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的社会问题。198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个城市九个单位的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对城市居民的婚姻、家庭情况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是在这五个城市的八个居委员中进行的,以已婚妇女为对象,用访问与问卷相结合、以访问为主的方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调查工作于1983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共访问调查了4,385个家庭、5,075名已婚妇女,并于1983年将问卷资料进行了电子计算机处理,共取得单变量统计数字119项,双变量与控制变量统计数字一千五百多项。被调查的已婚妇女中年龄最小的是20岁,最大的是94岁;结婚年代最早的是1900年,最晚的是1982年,前后相差八十多年。按年龄或结婚年代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可以对半个多世纪中城市妇女及其家庭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已婚妇女结婚时娘家和婆家的家庭状况以及父母、公婆的职业和文化等的调查,掌握了从亲代到子代婚姻、家庭的发展和变化。这样大规模的婚姻、家庭调查,在我国还是头一次。这些调查资料十分宝贵,但亟待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用以指导实践。刘英同志是五城市婚姻、家庭调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的这篇文章反映了调查研究的部分成果。但由于本刊篇幅所限,文内许多表格、数据只能从简了。这次调查的主要资料和研究成果,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汇集出版,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福利污名缘起的追溯,对已有福利污名研究存在的分歧的梳理来提出我国福利污名的研究,同时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调查,分析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福利污名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福利污名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尽管作为一个基本分析单元,家庭在消费决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它并未得到市场调查和消费者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足够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消费决定的结果(谁作出最后决定) ,而对于作出决定的过程(他们如何作出决定)的研究要少得多。心理学中多数关于行为和性格的理论都是在个体层面,鉴于家庭并不是几个个体的简单组合,心理学中关于个体的理论就很难对个人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解释。目前,对于家庭消费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谁作出决定?劳动力中妇女的消费意义是什么?丈夫与妻子的相对影响是否能被确…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消费单位,人们生活资料的70%以上是以家庭形式消费的。从理论上探讨家庭消费及其管理,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而且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初浅的看法。一、家庭消费周期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家庭消费周期通常有六个独立的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生活阶段。劳动者在某一社会经济组织中工作或劳动,有定期的货币收入和可靠的生活保证,但没有组成新的家庭,其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下。这时劳动者  相似文献   

7.
王莉娟 《社会》2001,(7):33-35
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上海市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水平大大提高。家庭消费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变迁的缩影。本文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及消费的角度探讨家庭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消费中的夫妇关系与地位。家庭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经济体制改革给家庭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的增加及其收入分化的加剧。家庭收入是家庭消费的基础 ,而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直接相关。随着社会就业渠道的拓展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收入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差异。首先是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最高行业的收入和最低行业…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主城社区老人为调查对象,从老人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服务支持系统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家庭、邻里同辈群体是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徐小平 《社会工作》2008,(24):33-36
以重庆市主城社区老人为调查对象,从老人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心理服务支持系统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家庭、邻里同辈群体是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许琪 《社会》2013,33(3):111-130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分担家务和帮助照料小孩。所以,除了父母的养老需求,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选择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城市家庭有核心化的趋势,但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大家庭在未来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亮  付倩倩 《社会》2001,(7):41-43
城市家庭生产功能在网络社会的复归———SOHO帕森斯的传统结构功能主义一向认为 ,家庭作为一种经济、政治和福利机构的重要性在日益下降。在生产劳动与家庭紧密结合的前工业化时代 ,家庭的生产功能以及其人口的再生产功能推演出家庭在政治、宗教、福利保障、教育以及消费娱乐等一切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于家庭生产根本无法与社会化生产相竞争 ,城市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弱化 ,在经济功能上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场所。由此 ,家庭在观念上逐渐缩小为以满足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为主要功能的场所。目前大陆绝…  相似文献   

12.
新城镇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是新城镇居民融入城市的桥梁。调查显示,新城镇居民人均月文化消费支出约为117元,约占其月平均收入的4?1%,不论是文化消费额还是文化消费支出与月收入之比都偏低。同时,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居住地文化设施、新城镇居民身份认同、身体健康状况也对其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市民身份认同既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也是以文化消费促进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中介变量。因此,从有利于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从文化本身出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跳出文化审视文化消费,尤其是要培育新城镇居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分类分析方法,对1982年上海市张家弄地区家庭、婚姻和生育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着重考察了社会、家庭、个人诸因素对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找出了这些因素对初婚年龄影响的“贡献值”,建立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妇女是否参加工作,其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与配偶年龄差,以及与配偶的结合途径对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对于当前提倡晚婚、晚育,更好地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合理调节人口的增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分析方法方面,实际的测算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各个领域由过去的一元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整个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剧烈的震荡与变革乃至由此产生的社会整合 ,作为微观主体的家庭 ,由于其对整个社会系统正常循环所起的基础作用 ,因此新时期在这个层次上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就极具现实意义。一、甘肃省城市妇女的婚姻的基本状况根据此次城市妇女综合状况调查统计的结果 ,未婚者为 972人 ,占被调查城市妇女总人口的 1 0 .1 8% ;有配偶者 80 3 7人 ,占被调查城市妇女的 84 .1 …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家庭消费问题的理论支撑点,首次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消解“惯习”家庭消费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反思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消费惯习”、确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的理论基础等思想,填补了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对城乡老年群体消费结构、需求特征及行为决策展开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城乡老年群体的收入与消费规模并不均衡,收入水平远低于消费水平;城乡老年群体的消费结构具备相似性,都集聚在衣着、居住、医疗保健;退休后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且"代际收入"可能成为我国老年群体不存在"退休—消费"问题的关键原因.此外,学历水平、家庭支持都能促进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保障了城镇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催生了低保家庭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幸福感问卷对合肥城市低保家庭进行幸福感调查,反映了当前合肥市低保家庭的幸福感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低保政策与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保障了城镇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催生了低保家庭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幸福感问卷对合肥城市低保家庭进行幸福感调查,反映了当前合肥市低保家庭的幸福感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低保政策与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蒋建国 《探求》2003,(5):40-47
消费文化史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清代广州作为西方文化和消费品输入中国的桥头堡,是清代城市消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范本。本文从对外贸易、中西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审视清代广州的消费文化,考察清代广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它是在西洋人、西洋货和西洋文明与广州的商业文化结合中逐步生成的,并带有强烈的开放性、世俗性、享乐性、时尚性和实用性。这对研究清代广州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曲恒 《浙江学刊》2012,(5):163-173
农村居民的收入通常处于波动状态,收入风险不仅反映在消费的波动上,而且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收入风险通常可以通过消费这一视角进行考察。本文利用2000年至2004年江苏、河南、四川、云南四省的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是否能够完全保险消费风险进行了检验。本文的分析总体上拒绝了完全保险假说。本文的研究表明,非外出打工户进行消费保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相关政策应向非外出打工户倾斜。食物消费尤其是经济状况较低的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应该成为政府应对消费风险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