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前半期美国在华平均每年发行影片超过三百部,这个数字占中国电影放映市场每年总量的百分之八十。面对这样庞大的一个外片市场,如何消化是一个严峻问题。在这几十年间,中国的外片经理商和美国的电影制片商先后尝试过用口译、中文字幕、译意风和风语配音等方法以便让好莱坞影片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处于这个历史新阶段的开端,它开始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最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集中表现为三大发展趋势:第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第二,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是20世纪的最强音;第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6.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初衷和目标之一。站在20年的历史节点上,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促进城乡发展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回答以下问题: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城乡建设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西部城乡差距是否缩小、是否更加趋向城乡融合发展,未来西部城乡发展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做出怎样的政策创新?通过系统梳理西部大开发20年城乡发展历程、研判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状态、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未来重大关切,以三农为本、以东西协调为机,以脱贫为重,以产业为基,以教育为根,探索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推进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家庭处于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家庭人口主要是从乡民向市民的转变状态,家庭结构主要是从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过渡状态,家庭伦理主要是从传统向现代的交替状态。从家庭变迁的角度去考察二三十年代的城乡关系,也许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向,即这种转变时期的家庭状态能折射出一种"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以来 ,维护民族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一直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但是 ,这一切 ,都需要充分有效地动员国内来自于现代城市与传统农村的资源。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无法在立足于城市的基础之上深入农村进行最广泛的动员 ,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清末乡村社会长期动荡,天灾人祸屡现。处境窘困的乡民时常面临生死抉择,群体危机日渐严重,社会心理失衡,他们以侵犯官绅富户、抗粮抗捐、打、砸、抢、烧等越轨行为以求解脱和宣泄。由于不断强化的挫折心理、生存危机心理、崇信谣言的心理、从众心理和英雄情结等群体心理因素的隐性作用,乡民们在合适的情境下就极可能选择集体行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此伏彼起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民猜疑、恐惧、期盼、失落、愤懑等群体心理情感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乡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枯竭状况。乡村金融枯竭的发生是由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乡村现金收入因农产品的价格跌落、农产物的输出减少及乡村副业的萎缩而不断缩减;乡村社会环境的恶化,一些地主富农商人携带大量资金离村入城;农民大量的资金消耗在沉重的赋税上;一些地区的金融枯竭与外来汇款的中断密不可分;乡村资金集中流向都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中现银的流失,导致乡村金融枯竭的外部原因是美国高价收购白银。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型关系。乡村在以农业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乡村的变迁。高阳织布业依靠天津提供的技术和棉纱,实现了“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依靠天津提供的市场与金融服务构建起产销体系,而得以兴盛和发展。这表明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以及城乡间产业结构的重塑是乡村工业变迁的动力所在。从城乡关系变动的角度思考近代乡村工业的变迁,探索其内在逻辑,对当今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是形成菲律宾社会制度的重要外在因素。作为菲律宾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菲律宾人与菲律宾华人之间族际关系始终以美在菲的利益为导向,并通过具有两面性的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予以贯彻和实施,造成菲华族际间和谐关系遮蔽于紧张氛围中,导致两族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谐。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是菲华两族认知混乱和菲华两族关系紧张的重要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14.
工资收入是分析乡村雇工群体生活情状及其社会地位的主要前提,雇工货币工资事实上体现着主雇之间的契约关系,计工方式、"支领内容"、"支领方法"等表现出雇佣关系中的近代化趋向。然而货币工资反映的封建色彩仍多,近代化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小说进入一个多元而有序的创作态势,以其题材的丰富、视域的开阔、审美旨趣的深远警醒而惹人注目.这是由于作家写作态度回到主体性位置,对现实生活经验进行“精神性的装饰”所致,而且确信它将推动中国乡村小说在新的世纪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活跃一时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尽管这一思潮和运动已经过去六七十年了,但"乡村教育"各流派创始人所具有的深固的忧患意识,忠贞的爱国热忱,崇高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执著的探索精神却是显而易见的。"乡村教育"先驱们呕心沥血地用教育手段和方式所塑造的中华民族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和谱写的乡村教育发展史,至今仍在历史的文库中熠熠生辉,启人睿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在政策和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有效路径。研究需要跳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的单向度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双向性和综合性作用。文章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作用下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并围绕主体流动-要素循环-双向修复的逻辑结构予以阐释,将其视为建构新型均衡和可持续城乡关系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遵循过程-机制-模式-政策的研究思路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拓展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命消失后恋爱呈现出的身体性情形。革命与恋爱关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映射出百年来人们不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赵泉民 《东方论坛》2008,(4):105-112
20世纪后,为挽救行将崩溃农村经济,在各种行政力量裹胁下,中国乡村掀起了以信用合作社“异常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化运动。而合理合作金融制度与健全合作金融体系,是为各类合作社融通资金、减少对金融资本依赖以促进合作效能充分发挥之必须。基于此,人们在反思检讨合作运动缺憾与不足基础上,对中国合作金融制度与体系建设的学理探讨:包括合作金融内涵;体系建设路径、组织体系层级、与农业金融区别和联系、中央合作金库地位及目标等。其中不少论点极富建设性,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完善乃至于新农村建设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这也就是笔者费力将此爬梳出来的原由所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对立和融合三个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科学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我国的新发展和具体应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复杂现实,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吸引力,建立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同时要考虑当前面对的具体现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