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无论地缘位置还是其丰富的油气储备都成为各国及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舞台,这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中最具典型的土耳其与伊朗在中亚的影响与渗透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中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已在中亚地区取得胜利,表现突出的是倭马亚朝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时期,一直到蒙古人入侵为止,大批阿拉伯人迁入中亚定居,尽管当时出现过波折,这表现为喀喇汗王朝灭亡后,伊斯兰教在中亚与新疆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蒙古人侵入后,各种宗教势力抬头,中原忽必烈崇信佛教,中亚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帖木儿崛起后,对伊斯兰教更加崇敬,实行了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的各种政策,因而伊斯兰教在帖木儿帝国境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帖木儿帝国初期帖木儿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及伊斯兰教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作者《伊斯兰教之传入中国及其发展》一书 ,该书于 2 0 0 3年夏季由伊朗东北部霍拉桑省省会马什哈德市阿斯坦·古都斯拉扎维伊斯兰研究基金会出版发行 ,共 36 3页。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中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 ,他于 1 979年1 2月正值纪念赛典赤·赡思丁去世 70 0周年之际 ,在阿拉伯语杂志《中国建设》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赛典赤·赡思丁———一位对中国边疆建设有巨大贡献的穆斯林》的文章 ,这篇文章由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尼从阿拉伯语译为波斯语 ,对伊朗和伊斯兰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赛典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发表前 ,伊朗学者和研究家只能从拉施特·丁·法兹伦拉·哈玛丹尼的《史集》关于赛典赤的几段叙述中简略了解到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曾生活过一位与我们同根生的历史伟人。今年 3月云南大学与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和拉扎维伊斯兰大学在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和伊朗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联合举办赛典赤国际学术会议 ,本人将译作献给大会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斧正  相似文献   

4.
东乡族是全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伊斯兰宗教文学尤其是口传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流传过程中,无论语言表现形式的变化或作品内容的变化,都是比较显著的。伊斯兰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长期流传中,自然有它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吟诵讲述变动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清代以后,伊斯兰宗教文学,特别是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广为流行。苏非文学是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及传人运用诗歌、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表达其信仰,哲学思想,内心修养过程与体验的文学。阿拉伯半岛是其产生的摇篮,它从阿拉伯文学脱胎而出,进而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文学。苏非派诗歌不仅给文学注入了伊斯兰的精神和信仰,并带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随着苏非派的发展壮大,苏非文学也逐渐兴旺发达。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盛行流传,也是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十八世纪,苏非派各支派从中亚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极端主义是与伊斯兰复兴相伴而生,当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在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深入发展后,伊斯兰复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极端化和狂热化,这一表现使得这种伊斯兰复兴发生了异化,蜕变成了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本文基于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逻辑关系,对两者分别进行结构理论的剖析,并以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为例,总结出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止和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对策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发展的历史特点、它与西亚伊斯兰运动的关系以及当 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三股潮流的发展趋向等方面考察,认为最近中亚南缘伊斯兰活动的某种发 展,可能并非是“瓦哈比”那样的纯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8.
伊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在伊朗成为伊斯兰教国家之后,伊朗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在中国穆斯林文化教育及苏菲派门宦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中国。 13世纪初蒙古兴起并大规模西征后,东西交通畅通了,数以十万计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纷纷进入中国。本文根据中国旅行家和西方旅行家的记载,概述元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传播情况,兼论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值伊朗著名伊斯兰哲学家、思想家穆拉·萨德拉诞辰440周年之际,1999年5月22~27日,伊朗德黑兰召开了“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应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邀请,中国有10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宁夏社会科学院有5位代表参加,他们是:社科院院长余振贵研究员、名誉院长杨怀中研究员、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副研究员、副所长丁明俊同志、该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副主任丁克家同志等。其余5位分别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语系李振中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建平博士、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陆扬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两国之间就有经济文化交往。至17世纪后,随着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及中东一带游学人数的增多,两国穆斯林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有一些传教师东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学理,一大批伊朗伊斯兰教哲学家的关于认主学、伦理学、教法学、教义学的著作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学者将这些经典从波斯文、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穆斯林群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伊朗伊斯兰哲学思想东传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一、伊朗伊斯兰哲学著作对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12.
杨珊珊 《世界民族》2007,19(3):87-92
本文以伊朗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做了分析,对导致伊朗妇女就业比例下降的经济、政治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泛伊斯兰主义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泛伊斯兰主义是近代以来的一股宗教政治思潮 ,又是一场连绵不断的运动。本文阐述了泛伊斯兰主义产生的背景 ,归纳了古典泛伊斯兰主义和当代新泛伊斯兰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特点、活动方式 ,又分析了泛伊斯兰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泛突厥主义以及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互动关系。结论是 :由于伊斯兰教本身就具有强烈地参与政治的倾向 ,各种不同倾向的伊斯兰运动也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 ,包括新泛伊斯兰主义在内的各种伊斯兰运动之间的互动将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态势 ,新泛伊斯兰主义的未来走势十分微妙 ,西亚、中亚政局走向也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4.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6,(1):109-127
本文首先解释所属地名称用“河州”而不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缘由。接着初步概括了河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提出了伊斯兰教传入河州的时间。随之罗列了清及民国年间河州伊斯兰教历史上的20件大事,以便先给读者一个大概的历史印象,而把文章介绍的重点放在有一定实地调查的清真寺和拱北上。然后根据很有限的材料,尝试性地对河州的穆斯林和河州的经堂教育作了点研究。最后则是对河州伊斯兰教经学典籍、思想、器物、技艺等等的提纲式列举。  相似文献   

15.
刘闽  张广麟 《回族研究》2003,(3):105-106
翻开还飘散着油墨清香的《三元集》,作为这部著作的早期读者,我们感到十分欣悦。这部书是作者在宗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20余年的收获;是他秉承严谨而不保守,活泼而不轻浮,创新而不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学术风格的真实记录;是当他走在人生第六十个春秋时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所作的一份客观总结。一、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宽泛而深入在伊斯兰学术领域里,冯今源先生以精通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学术著作多是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内容的。在这部《三元集》中就收集了他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论文30余篇。这些文章涉及中国…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什叶派教义学家、圣训学家与哲学家穆拉·萨德拉(1571~1640)成为伊朗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中国也涌现出这样一位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的先驱者王岱舆(约1580~166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王岱舆的研究日渐深入,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论文。同时,随着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的发展,穆拉·萨德拉的经历和思想成就,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给中国人民。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的关于穆拉·萨德拉中文著作就有:1983年金宜久等编写的《什叶派》一书第6章“什叶派神学家及其著述”,1990年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史》第3章…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在中国境内传播过程中,也于元明两代伴随回回穆斯林迁徙足迹而传入到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回回穆斯林主要向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北南部地区迁徙,以及这一地区部分蒙古人,汉人等改宗伊斯兰教,这是东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最早渊源。本文仅就元明两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早期传播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旁征博引、深刻精辟、富于逻辑性地探讨了伊斯兰的永恒性与变化性的辩证关系,认为伊斯兰的永恒性体现在构成其原有特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最终的精神基础的永恒性之上,但对于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实践却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技术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化.作者指出,必须在新的生活状况下,重新理解伊斯兰,将伊斯兰文明的理论框架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形式来适应变化,否则就意味着倒退.首先,作者回顾了以往的未来学说,指出穆斯林哲学家们花费了过多的智慧和过大的精力来进行有关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辩论,没能提供穆斯林乌玛(ummah,穆斯林公社)需要的理性的指导和方向,使得穆斯林乌玛逐步变得失去活力并明显地停滞不前.接着,作者用图示模式反映出穆斯林衰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指出穆斯林乌玛不得不作出明智的决定,不能在一种实际上生活在过去、可表面上又处于通过外在的接纳西方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与当代社会相妥协的持续紧张的尴尬状态之中保全自身,而是要改变衰落的现状,选择一种理想之路,努力实现未来的麦地那境界,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然后,作者探讨了穆斯林价值观,强调要向麦地那境界前进,就需要穆斯林社会将自身的伊斯兰自觉意识水平提升到先知时代的人们所成就的水准.最后,作者指出穆斯林乌玛的腾飞是一个充满艰辛、失败和挫折的进程.它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完美的伊斯兰社会的可操作的模式,还需要目标、视野、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以及穆斯林自身的努力实践,包括深思熟虑的政治行为.同时强调,在伊斯兰社会向麦地那理想境界迈进发展的进程中,所有穆斯林个体和集体都要付出资源、力量、意志和努力,尤其是穆斯林大众,因为他们在穆斯林地区现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和重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20.
凿通今古汇融东西——纳斯尔教授的伊斯兰哲学史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居美国的伊朗裔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教授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伊斯兰哲学家之一.他是"永恒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最知名的苏非研究者.正是从"永恒哲学"这一角度出发,他批驳了把伊斯兰哲学定义为在伊本·鲁世德之后已经式微的一种中世纪哲学形态的观点,而独辟蹊径地倡导在伊斯兰传统内部梳理伊斯兰哲学史,提出了以"神授智慧"为核心概念的具有时空延续性的伊斯兰哲学史框架,是当代伊斯兰哲学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路和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