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治理论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阈。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一项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关注独立学院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在分析他们公共精神缺失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社区对学生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主体还很单一,缺乏合作治理理念;学生参与不足,主人翁地位缺失;权责界限模糊,诉求难以回应;信息公开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以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指导,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应该切实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明确权责,真情回应学生利益诉求;公开信息,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非常必要。要顺应互联网潮流,主动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中的积极、正面作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彰显"两课"教育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作用;营造社区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在中国精神培育中的道德"场域"功能;注重家庭和谐,以亲情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具有明显独特性的保障房社区在各地日渐增多。由于保障房社区居民特殊而复杂的经济社会特征,有效管理此类社区、服务中低收入居民就成为保障房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总结北京市C社区的治理实践,概括了保障房社区治理应该包含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和助人自助的治理理念,进而指出保障房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培育异质性强且情况复杂的中低收入居民的社群意识和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梁莹 《东南学术》2012,(2):41-53
建国之初,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居(村)委会的治理或管理雏形已彰显出某种"自治"的理念及实践,但随着建国后几十年来政治生态的嬗变,社区居(村)委会转而更多表现出类似具有国家行政机关运作程式的浓厚色彩的基层类"行政组织"。而居(村)委会行政化的性质对于居(村)委会的善治而言,无疑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居(村)委会的善治程度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对如何促进居(村)委会的善治与居民社区志愿精神成长与培育之间良性互动关系逐渐形成的路径加以反思。本研究今后将通过扩大调研城市的数量和异质性,进一步测量和分析中国不同城市的居(村)委会的善治程度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有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当前促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应加强政府引导,准确把握社区社会组织的概念、行动逻辑和政策要义;理顺培育管理机制,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社区治理整体布局;强化街道服务管理职责,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调动街道社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公益创投等项目化运作方式,利用项目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环境,增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自觉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相似文献   

7.
善治之道:草根社会组织参与下的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缤元 《理论界》2012,(12):148-150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浪潮对传统的行政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催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而社区治理为居民提供的非物质公共产品———社会资本,是善治的基本组成成分,社会中社会资本的存量与社区中草根社会组织的数量成正相关,因此,草根社会组织参与下的社区治理是推动善治普遍形成的重要路径。本文首先对社区治理中草根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草根社会组织的参与促进了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而社会资本的增加是实现政府善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民公共精神是指农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村庄公共利益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关心与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政治利他、爱心、奉献等公共价值与信念。在当前村庄治理转型过程中,培育农民公共精神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农民公共精神核心向度的发现将为进一步培育农民公共精神提供现实抓手。通过10个村庄的实证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农民公共精神量表中抽取了利他精神、民主精神、诚信精神和平等精神,成为农民公共精神的核心向度。在村庄治理转型中,建议以村庄内在力量为基础,在制度建构和道德自律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农民公共精神的培育。通过农民公共精神的内化和以农民为本位的公共精神培育来实现个人利益与村庄公共利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有助于协调社区阶层间的利益和矛盾,维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降低社区治理的成本。当前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还较为低迷,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社区认同度不够,社区公共理性缺失,社区参与率不高,社区满意度偏低。浓厚的单位意识而低迷的社区意识制约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破除单位社会后遗症需要加快社区意识重塑:培育社区组织,重构精神家园;拓宽社区参与,深化社区自治;培育社区资本,促进社区发展;开展社区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0.
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从社区概念对社区管理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社区管理属于公共管理;并系统地阐述了社区公共管理的理论内容,探讨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贡献,社区管理为公共管理在“社区”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开创了一片新领域。引入社区机制后的公共管理和引入公共管理思想的社区管理对社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应完善德育体系,强化校园氛围的引导作用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孙春 《理论界》2010,(1):163-164
作为社会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关系网络、信任、规范是促成慈善事业社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慈善事业社区化促进了社区参与网络、社区规范、社区公共精神和社区第三部门力量的培育,有助于社区社会资本增长与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员发展,培育优秀青年,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并提出培育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对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培育工作,尤其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入党动机摸底不足;大学生择优入党选拔标准不一;基层组织分工不明,学生支部没有话语权;走上层路线争取入党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思想教育走形式,经费短缺,基层组织活动缺乏有效性;择优入党缺失群众基础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策略:增加经费投入,明确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职责;加强学生入党教育与继续教育,拓宽党员教育路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玉龙县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起步晚、数量少、发育形态低、成员总体不多,但涉及范围广、公益性的一面突出,对社区竞争性选举、社区利益整合、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社区结合程度越高、发育形态越高,形成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分布越均匀,对促进社区善治的作用越大;反之作用越小.而与社区的结合程度越低,但发育形态越高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对社区善治的负面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公共管理的核心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华  赵海林 《天府新论》2008,(6):102-105
公共精神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但却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被人们忽视.以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运行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因为公共精神不但契合着公共管理的本质与功能,而且为公共管理的合法性提升以及社会净化提供着精神源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公民美德教育、公民社团的培育、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是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塑造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区建设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而要让社区在整个社会的转制中扮演起相称的角色 ,就必须强化人的社区意识 ,培育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 ,就是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关联程度。但目前 ,城市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淡薄 ,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社区责任的无边际扩大 ,造成了社区职能的难以发挥 ,职能的淡化很难使人对其产生归属感。针对当前社区建设的问题 ,应该从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性障碍入手 ,培育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就是 :让政府的角色到位 ;从体制上明确社区地位和职责 ;面向大众 ,面向困难 ,培育社区的功能 ;解决不同人群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特别是调动有关系特权者 (包括社区单位 )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社区建设陷入了“共同体困境”。农村社区建设要突破“共同体困境”,关键在于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实现自治”则是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重塑的内生动力。以自治空间重组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纽带、以集体产权发展壮大为引擎、以协同共治为主旨构成了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培育的社会根基。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再造必须通过重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社区政策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壮大集体经济产权、培育社区组织、充实社区发展资源、开创协同共治格局等路径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8.
李炜 《东岳论丛》2002,23(2):46-48
社区建设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而要让社区在整个社会的转制中扮演起相称的角色,就必须强化人的社区意识,培育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就是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关联程度.但目前,城市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淡薄,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社区责任的无边际扩大,造成了社区职能的难以发挥,职能的淡化很难使人对其产生归属感.针对当前社区建设的问题,应该从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性障碍入手,培育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就是:让政府的角色到位;从体制上明确社区地位和职责;面向大众,面向困难,培育社区的功能;解决不同人群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有关系特权者(包括社区单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在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贴近大学生自身发展实际中,重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培育内容,努力把广大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公共治理的核心手段为公共政策,其中首要的环节是公共决策及其体制问题。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公共决策的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按照公共治理的要求,必须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听证制度就是在公共决策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