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派别。本文试图对功利主义理论的得与失来作一番辩证的考查。功利主义之得在于其理论优势,这表现于其思想的历史悠久性、内容的丰富性与较强的实践性。功利主义之失主要体现于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与对人的片面性理解等诸多方面,其难以满足所有群体和个人利益要求,其幸福总量在实践中无法有效地计算,功利原则中存在着的功利与公正的矛盾,功利主义科学观还忽视了科学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商谈或辩谈的方式,在人类交往行动中达成公共理性的共识,以超越功利主义之失,使功利主义具有普世性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爱尔维修自称发现了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具体表现为:肉体感受性是人行动的最初原因;自爱表现为对权利之爱、实为对利益的追求;主张通过立法把人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引到公共幸福上去。他的功利主义对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场经济讲究个人利益,更要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穆勒作为功利论者的代表,其功利基本原理——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理是普遍的指导原则。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权利从属于功利原理。通过对道德权利与功利和道德权利与正义关系的梳理,旨在倡导人们重视道德权利,肯定功利,在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中突破个人利益的限制,去服从社会整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鉴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日益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因而,亟需一种解释力极强的道德哲学来证明见义勇为之行为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功利主义就是这样一种道德哲学。它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然而,根据密尔的功利主义,我们没有要求他人对我们仁慈的绝对权利,同时,我们却有不危及他人安全的绝对义务,这就是正义的要求。如果实现了正义,也就不那么需要见义勇为了。因此,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理要求把他人需要做出见义勇为行为的次数降到最低,因为功利主义不主张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利益总和的最大化,而是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一致,这需要个人、社会和他人对安全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内容,对此密尔也做出了功利主义的界定和阐述。他通过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与德性、幸福与个性发展等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这种在社会层面上兼顾德性和个性自由的幸福观,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功利主义的概念、原则、评价标准和依据,概略地介绍了功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缺陷.概念中将道德看作为利益的增大实质是道德的异化;最大幸福原则也仅是乌托邦式的幸福;行为的评价只是缺乏精神数学式的加减;最终在评价的依据上也没有做到动机与效果的有机联系,仅仅是孤立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本质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利益与法、国家的关系及人的解放问题三条进路阐述了其利益思想,从而为马克思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反之,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则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开放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注重研究个人德性、个人与城邦、国家的统一.在中世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世俗的人与神的关系,强调神、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否定了个人体和个体利益.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个体价值,用利己主义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道德的基础是利益,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与集体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从产生背景、基本理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石里克的伦理学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伦学反映着各自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同是把快乐论作为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功利主义凸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石里克强调社会利益主体的快乐;边沁、密尔始终无法圆满解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而石里克较好地处理了"求快乐"与"利他"的关系;石里克采取的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比功利主义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社会 ,应该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真正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当代建设的重心 ,应该是把五十多年来的道德建设成果予以自我完备化、体系化、规范化、自洽化、边限化、透明化 ,使其使充分释放其内在能量 ,以成为民族世纪性复兴的文化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其突破口应该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道德立法 ,然后以此为规则 ,从“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中提炼出“人人幸福原则” ,并在此原则规范下 ,建立起道德实践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共享原则”和个人与政府行为的“利益边限原则”。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功利"说,是"功利主义在中国"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基于与西方功利主义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梁启超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中,用他的功利思想对传统的利义之辨作了新的理解。他的"功利"说的基石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他充分肯定了"乐利"是人的本性和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并结合墨子的实利主义,对功利思想加以创新,墨子的"天下之利","利人就是爱人"的思想,把功利主义的利己主义引向了利他主义。从接受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利己"目的,到提倡墨子学说,转变为"利他"目的,梁启超完成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化,也为他的"民德"理论奠定了解释的基础。"利他"就是"利己"。人有着"自利"的本性,单单提"利他"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能让人们把"利他"和"利己"相联系,才能给人的"利他"行为一定的动力。所以,"道德"就是"利群",给于道德以利益原则的解释。道德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关系利益的,这在道德学说中可谓是迈进了一大步。但相比于西方的"为个人利益找到道德依据"的功利主义来说,梁启超的"功利"只是建设新道德的基础,却不是新道德的全部内容。所以,梁启超的功利说就是实现德性的一种功利的原则,远远还没有上升到"主义",只能是一种关于"功利"的学说罢了。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系统,两者存在价值同构,利益是价值同构的基础。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的内容和方式,取决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同构,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建立在社会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同构的原则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价值同构的前提是社会利益,价值同构的结果是互利原则,价值同构的应有之义是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无产阶级的道德功利主义、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1、论无产阶级的道德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原是资产阶级的一种强调个人利益是社会道德的标准和人类行为的基础的伦理学说,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肯定过这种功利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揭露的重大历史作用和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利解析     
福利是人的幸福利益,福利涵义中的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或愉悦。从基本涵义上讲,“福利”与“幸福”是同义语,与“利益”亦是同义语,我们对幸福和利益基本涵义的阐释,也就是对福利基本涵义的阐释;在基本内涵和本质上,福利与利益及幸福具有同一性,福利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认识和把握福利的本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指导和影响社会的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福利的主要功能包括;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结成,增强和调节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思考了社会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通过分析证明社会权力运行遵循"多数决定制",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侵害"少数人"的利益,导致了"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个人必须拥有社会自由,才能对抗"多数人的暴政",才能保护并实现个人利益;也指出了在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之间划出一道边界的原则:即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无关的领域即是社会权力不可侵犯的领域,就是个人的社会自由领域,并且驳斥了各种压制个人自由的理由,为此进行了精彩的辩护,肯定了自由对个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评判与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功利主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经济关系,使得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找寻到了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功利主义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来谈论利己主义、自我牺牲、享乐等道德观念,使得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与交往条件出发厘清了上述道德观念的本质;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使得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憧憬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件下,“义利”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正确对待和处理义利关系,必须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指导。坚持“义利统一”原则,既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自觉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又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只有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国家、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与公共政策伦理:如何从冲突走向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典功利主义以"趋利避害"的人性主张为出发点构建其理论,功利原则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公共政策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然而,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却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规范的公共政策具有结果性、经济性、短期性、失衡性等特征,必然导致政策之逻辑冲突和实践困境.由于它无法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无法保障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其决策价值位序无法立足当代社会,而且容易导致公共政策的自利性.因此,公共政策伦理应该拒绝经济理性人假设,明晰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及公共责任,以公平正义为首要价值,实现从功利主义政策向公平政策的转变,与时俱进地追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政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策冲突及其实践困境,社会才能从冲突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