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是农村经济社会演进的综合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过渡和转变,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需要国家运用相应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制度去促进、引导农民在自己的主动选择中实现变迁,形成现代化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价值观主导的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六十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体现出三个特点,即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评价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转化.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此,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即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且放在重中之重地位。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亿万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的改革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新时代,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上强国之路的战略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均以农村为阵地和出发点,基于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而实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自建立以来历经 60 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福利粘附作用的体制。 文章以财税体制与户籍制度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财税体制约束及其福利分配安排对户籍制度是否成为问题具有根源性影响。 一是揭示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于 1958 年正式建立的重要背景是 1950 年代接受外部战略援助形成的军重工业内生资本增密及其预算硬约束对中央财税经济的沉重压力,这个硬约束导致二元户籍制度延续到 1980 年代初的财税体制改革。 二是论述了 1985 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调整与户籍制度同步变化的三个 10 年变迁。 三是讨论了近十几年农民转户意愿明显低落的原因,即 2004 年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国家财税金支持三农政策已经部分消解了城乡差距,农村户口实际的和预期的福利均大大提升。 四十年改革中,粘附了福利的二元户籍制度难以单独突破的原因,在于其与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变化存在较强相关性。 新时代的户籍改革研究也需要创新,从关注过去城乡二元户籍矛盾转向生产过剩压力下城市间产业升级竞争,后者导致吸引精英、排斥低端的户籍歧视。 相应地,只有建立财税金统一的制度体系才能减少城市间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8.
9.
福建农村改革30年的成就、问题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福建农村改革30年来在农村经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分析了福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农民增收缓慢、体制性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留守农民素质较低等,从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促进福建农村发展的政策路径,以期继续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观点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最后从八个方面对新中国 5 0多年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主要分为萌芽兴盛、衰退解体、恢复重构、新农合试点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五个阶段。 为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规范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层面,始终坚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确保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健康医疗保障的权利;在体系建设层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压力;在运行主体层面,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保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在覆盖范围层面,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群体的参保补偿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保机制;在发展趋向层面,按照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认真分析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观点 ,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并从不同的方面对新中国 5 0多年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年光辉历程。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认真回顾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对于开拓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从初创、改革、发展到深化的变迁历程中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工资补助以实物拨付,福利待遇实行统包制;解决工资补助拖欠问题,福利待遇趋向市场化;关注工资补助倾斜力度,福利待遇迈向法制化;工资补助“提标扩面”,福利待遇趋于规范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检视可发现:经济体制与财政投入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政策走向,管理体制变革促进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调整与革新,文化观念转变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由“潜藏”走向“明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呈现出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断裂三种变迁样态。与此同时,“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初始成本与政策过程的“黑箱”现象使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在变迁历程中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未来在制定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时应关注政策环境因素,提升政策设计的前瞻性和民主性,在突破路径依赖中寻求政策革新。  相似文献   

18.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从中可将我国农地制度探索的经验总结为六大方面: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思想与中国农村土地实际相统一;坚持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统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地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创造精神相统一;坚持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壁垒,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强化农民对农地集体所有权的认识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之基,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基于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政策绩效四维度所构建的政策范式框架,文章将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变迁区分为组织动员的奠基时期、有限回应的渐进时期、减负支持的巩固时期、全面激励的提升时期四个阶段,进而体现为“以维持生存为目标”向“以带动发展为核心”的范式变迁。具体表现为政策问题从基础薄弱到质量欠佳、政策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引领发展、政策工具从动员群众到激励社会的转变,实现了由夯实基础到谋划全局的政策绩效转变。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将以基建扩面增量与提质增效并重为问题起点,以社会化与规范化为治理工具,以发挥基建带动效应为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