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承办的“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20日至25日在兰州和敦煌举行,来自海内外的70多名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就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的不同话题进行了探讨。 本次大会主席、著名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在为大会作的主题发言中,回顾了自1995年10月“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取得的重要成就,指出目前海外华人总人数已达3000万,分布在全世界147…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华文新诗审美传统与中国诗歌是一脉相承的。但新加坡独立之后,华文新诗摆脱了"侨民文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审美特征,其审美传统主体由儒家经世致用的审美取向向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禅宗的直觉顿悟,以及现代派纯粹诗的心灵高度净化的审美取向逐渐移位的现象,表明了诗性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华文诗歌,以五四时期诞生的新诗为主体;提倡诗歌革命并首先实践的是留学生,他们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的先导的知识分子群体;倡导诗歌革命乃是他们倡导中国文化、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善于借鉴外来诗歌文化,继承中国诗歌传统,从而成为五四以来新诗运动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代表者;台湾的诗歌是20世纪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诗人也是台湾华文诗坛的主要弄潮儿,大陆,台湾诗歌的此起彼落,正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条完整轨迹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采用了新加坡教育部与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模式,既借鉴了我国国内教材编写的长处,又适应了新加坡儿童的特点,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海外华文教材。通过对新加坡《小学华文》的语言面貌和选材情况的描写、分析和研究,得出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十分重视华语听说读写以及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认知和习得规律,内容充实、选材得当、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5.
分析新加坡华侨诗人邱菽园的古典华文诗歌中亦儒亦道亦侠的“古典中国”形象及其成因 ,以论证第一代侨居东南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古典华文文学创作对于东南亚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建构有着开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诗人不断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汲取营养,与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如意境、意象。比兴等)相结合,扩大了海外华文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中西诗艺相通的基础上,海外华文诗歌表现了向中国诗学传统回归且与西方现代诗学精华融合贯通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的考证,新加坡的第一篇华文白话小说,是双双的《洞房的新感想》,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的《新国民杂志》。从这时候算起,新加坡的华文小说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新加坡经历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时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苦岁月,经历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也经历了独立后努力建设新兴国家的艰苦奋斗。新加坡的华文小说,反映了这一丰富多采的历史进程。以她独特的风貌,出现于世界文学之林。在这六十多年里,新加坡的华文小说虽也几经沉浮,几经曲折,但总的发展趋势却是向前、向上的。正如新加坡文艺评论家赵戎所说的,马华文艺“从描写身边琐事,以至刻划大时代的历史的风貌;从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的城市特征鲜明。多种语言的兼收并蓄,使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洋溢着现代工商城市的气息,体现了南洋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特点。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既有市井色彩,又有典雅凝炼的风韵。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展现了当代新加坡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冲突,表现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我校兼职教授、华裔新加坡籍著名作家、新加坡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企业家周颖南先生,从事文学创作40余年,出版著作多种。1992年我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周颖南文集》,收周先生各时期代表性作品。周先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新文化交流,为开创海外华文文学新领域,振兴华文文学,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和新加坡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1999年,他受聘为中国丁玲研究会顾问。这里发表的是周先生提供的他与丁玲之间的几通书信。这是周先生对丁玲的最好纪念。透过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充分感受到丁周二人的“文字因缘”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语境下,一味强调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相冲突的一面,而忽视/不见它们之间的融合以及更高程度的冲突和再融合,就是片面地理解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因而,东南亚华文诗歌在接受西方中心话语影响的同时,主动追求一种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特质才是其现代化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汉语拼音"在新加坡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除了考察汉语拼音在华文教学中的引进经过、发展历史、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新加坡华文教育规划和人名拼音化两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从语言社会学角度出发,在考察新加坡华语教育问题时,应批判地理解当前公共话语中对华文教育作为二语教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当代汉语诗歌怎么样了,它将会何去何A47我们为何需要诗歌?诗人何为?等等,人们对此禁不住加以发问。本文认为,只要我们建立在人性人道的基础上,对汉语诗歌从观念到写作进行一次创造性的更本质更真实的革新,张扬汉语的诗性光芒,就能为华文诗歌提供一条可能的出路和走向,相信那时诗歌会以其优美、底蕴,积淀和健康而独特的表达路径,越走越远,越走越长。  相似文献   

13.
以中医药媒介形象为视角,对近年来新加坡英文和华文网络新闻报道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语料进行分析。借助Python的文本分析技术,对英文和华文语料的特征词、情感向度和主题进行归纳,同时结合对具体新闻内容的细读,对中医学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加以分析。通过网络新闻平台的话语建构,新加坡媒体向本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民众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维的中医药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新加坡的华文新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受着热带风雨的滋润,以及当地马来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陶冶,也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特质,又呈现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独特风貌。抗日战争前的新加坡华文文学,受到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实际上只能算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战后,经过一九四七年“马华文艺独特性”与“侨民文艺”的论争,经过一九五三年的反黄运动,到一九五六年提出“爱国主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新加坡“差异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华文教材(定向阶段)进行了系统考察。三个层次的教材在字、词、句的难度与数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其中,“华文”与“高级华文”属于高水平华文,两者之间是量的差异,“高级华文”的内容和难度在“华文”基础上略有提高。“基础华文”属于低水平华文,与“华文”“高级华文”之间是质的差异。教材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对字词的科学复现还应进一步重视,文章依据考察数据对该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华文创作的代际承传在前辈的关注和推动下正在进行,征文比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对于扶持激励文学爱好者、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承传文学审美观念,它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何激发年轻人自觉的华文文学创作意识,答案仍然有待追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文精神的新探索“华文文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由浙江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华文文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4月7日至10日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隆重举行,来自新加坡、比利时、台湾省和大陆高等院校、科...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华文文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在彷徨以至迷惘中,作了种种探索与抉择。它是一个不断强化本土意识,弱化中国意识,从依附到独立,由“中国文学的分支”脱胎为新加坡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化过程。南洋文艺──马来亚文艺──马华文艺独特性,标志着新华文学历史进程中自主、独立、创新意识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9.
问:今年您出席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的华文书展,访问了中国台湾地区,并一直关注华文出版与版权贸易问题,在此方面,2006年有何新的特点和趋势呢?  相似文献   

20.
《诗》与孔子罗华文一《诗》是一部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庙堂和民间诗歌作品的合集,它主要反映了从王到各国中贵族和平民的时俗风尚。《诗》,有贵族的创作,也有平民的歌谣;诗歌的作者采用赋、比、兴等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作为讽喻的手段,因而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