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杂剧诞生到元末一百多年间,涌现了众多的杂剧作家和作品,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这一繁盛景象,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在同时代的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元代杂剧特别兴盛?本文拟对促使元代杂剧繁荣的条件和因素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继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代杂剧之后,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和表演艺术到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萌于元代的南戏(又称“戏文”或“传奇”,下称“传奇”)的蓬勃崛起,再一次显示了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虽然也有创新和发展,以求生存与繁荣,但与元代相比,其势已成强弩之末了。这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社会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杂剧本身的缺陷,使得杂剧不能很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明代传奇应运而起,杂剧只好退避三舍。传奇与杂剧相较,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地说,传奇的结构更为宏大,一本戏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其内容更为广博,既有大量的传统题材,又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的商业化、元杂剧作家地位出路才情等社会的角度,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欣赏偏爱的观众接受角度,以及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本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赵琳娜 《理论界》2007,2(8):208-209
本文主要论述了元代士人地位的沦落对元杂剧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士人地位的沦落与杂剧在元代勃兴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了元杂剧对现实的批判和士人在杂剧中所抒发的一腔愤懑;第三部分论述士人在杂剧中迎合市民文化,自由抒写性灵的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士人借神仙道化境界以寄托个人情怀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元王朝由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肇建,文学接受主体出现了新变:在蒙元统治者喜好倡导之下,俗文化、俗文学有了广泛的市场。从文学创作主体看,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文士大量涌现。贯云石、兰楚芳等异族曲家不避俚俗,以真挚的情感描写爱情闺怨,且常常注重对于女性身体的感官描写。少数民族士人操笔之杂剧,以及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杂剧,多婚恋题材。诗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学,民族作家也将崇真贵俗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华夷一体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元代香艳题材的诗歌创作繁盛一时。“真情俗趣”或可称之为横摄于诸文体间,元代文学整体的精神样貌。这一现象蕴含元代作家以“民族气质”为中介的多元文化交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元代杂剧有如特异的奇葩,开放在中国北方的原野。辛勤地培育这种奇葩而又卓有成效的园丁就是关汉卿。元代杂剧和关汉卿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人们一提到元杂剧,就不能不联想到关汉卿,一谈到关汉卿,就不能不论及他在杂剧上的贡献。关汉卿以自己灿烂辉煌的剧作和坚持不懈的戏剧活动,赢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明代戏剧家贾仲名在为关汉卿写的輓词中,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正是从编剧、表演和戏剧组织活动三个方面肯定了关汉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 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里程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短短百十年间,知名的作家就有二百多人,更有那么多不知名的作家;已知的剧本有六百多种,不知名而散佚的不知凡几。剧本广泛流传,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争相演出,倾城空巷,吸引了广大观众。杂剧已成为元代独步文坛的一种文艺新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空前盛况的出现,除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杂剧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群众愿望,杂剧形式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中的语言运用,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种“新言语”就是与“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的传统正宗文学大相径庭的方言俗语。  相似文献   

11.
虽然蒙元时期战乱频仍 ,元代散曲杂剧却诞生并繁荣于此时。东平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之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东平杂剧发展成为元代杂剧的源头之一 ,并构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活动中心之一——东平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东平,唐为郡治,宋设郓州东平府,金代仍沿府治,属山东西路,(元世祖)至元九年,改散府为东平路(以下为论述方便,仍以府称)。①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提及的地方,在元代曾经是一个繁盛的杂剧活动中心,对有元一代杂剧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信史无载,资料散佚,迄今少有论者。本文拟在对有关史料辑佚、梳理的基础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或有补于戏曲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元代,泉州曾以“东方第一大港”而著称于世。那么,元时泉州的繁盛状况究竟怎样?产生这种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通过对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港市的繁荣,以及泉州在元初的特殊地位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和认识泉州发展史上这一黄金时期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4.
以《窦娥冤》为题材的昆曲、京剧与现代音乐[香港]刘靖之一般文学研究者、文学史家在论及元代杂剧时,谈的都是与文学有关的细节,如人物、曲文、科自,也有人谈杂剧的组织结构,如联套、宜调、曲牌等,就是不谈杂剧的音乐,好像杂剧这种体裁没有音乐亦可以存在。其实不...  相似文献   

15.
刘竞 《北方论丛》2007,(4):36-39
元杂剧中的贤妇形象塑造有明显的道德化、伦理化倾向。杂剧作家主动提升作品女性的道德内涵,并由此提升她们对戏剧情节进程的影响,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时代原因。元代杂剧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希望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理想得到实现,但在困顿之中杂剧作家主体精神已经弱化,他们在希望得到帮助、保持自尊的心理下赋予女性道德化、伦理化内涵,完成虚幻中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明清两代杂剧承继元杂剧余绪,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特征,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明代杂剧在山东一度消沉,但也不乏闪光点,思想内容上凸现出反封建意识,艺术上更趋完美。清代杂剧在山东又显繁盛,其流变更加多彩。在思想内容上,儒家道统思想鲜明,人文气息浓郁;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文体精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戏曲的反思     
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 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它成熟的元代杂剧算起,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拥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上万个剧目,以及众多的代表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辑刊》2007,(4):221-224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远""近"结合,在演出气氛调节上"冷""热"相间,在演员选择上"才""貌"并举。  相似文献   

19.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诗歌和散文在元代,特别是在地处南方腹地的湖南并没有失去其“正宗”地位,它仍然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宋代的湖南诗文存在学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湖南发达的书院教育分不开。元代也同样如此。由于政府的提倡,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湖南产生了冯子振、欧阳玄、陈泰、李祁和胡天游等学者型的诗文作家,其盛况较之整个北、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一世之雄”冯…  相似文献   

20.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